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重新审视1919年铁路外债之统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这100年间,铁路国有一直是其基本的趋势。1919年关于铁路外债统一的争论就牵涉到了铁路国有的问题。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利益问题,最终以提出的失败而告终。但以现代化的眼光从铁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利用外债的可能性和实际的还款能力等角度来重新诠释1919年的铁路统一问题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铁路外债的首倡者之一并付诸实施.综观李鸿章主持举借的几笔铁路外债,都是商业借款,不附带政治条件,且轻息无折扣.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铁路筑路权、投资权的掠夺,与李鸿章的借款筑路思想,没有内在的逻辑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单独投资计划,使得鼓噪一时的“联美”“均势外交”的努力陷于流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这100年间,铁路国有一直是其基本的趋势。1919年关于铁路外债统一的争论就牵涉到了铁路国有的问题。当时,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利益问题,最终以提出者的失败而告终。但以现代化的眼光从铁路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利用外债的可能性和实际的还款能力等角度来重新诠释1919年的铁路统一问题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平汉铁路与近代中国大多数国有铁路一样,是借外债修筑而成。除了在建设阶段形成的外债,在经营过程中又积聚了大量的料债和内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整理债务作出了大量努力。外债对于平汉铁路的运营影响有限,对平汉铁路的经营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料债。  相似文献   

8.
北洋时期,作为主管交通事业的职能部门,交通部一直与铁路有着难以分解的复杂关系,多年来史学界对两者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一、铁路外债,体现于外债的政治、情感、反思性倾向这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二、铁路路权,主要包括路权的收回与丧失;三、铁路运营,研究则集中在运营环境、自身机制上。尽管该领域已呈现出内容多样化、视角多元化、分析渐趋理性化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交通部的评价较为空泛,对交通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交通部与铁路发展两者的关系关注不多等。  相似文献   

9.
十余年来中国铁路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史是经济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十多年来,学术界对铁路史的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成果主要集中在与铁路发展有重要关系的关键历史人物、铁路外债问题、铁路与社会变迁等方面.此外,学者还对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概况特征也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当然,研究中的不足显而易见,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陵合 《历史教学》2003,(10):22-26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单独投资计划,使得鼓噪一时的"联美"均势外交"的努力陷于流产.  相似文献   

11.
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赎路情结虽然使政府和民间一度呈现出激进的排拒外债态势,然而,文明排外却并未形成对铁路外债全面的抵制,主要是通过一些"合法"的手段并付出高昂代价收回部分路权。这种言行之间的差异导致清季的收回利权渐失其光芒,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2.
外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曾几何时,当改革开放被定为国策,引进外资成为当务之急之后,开始有人对近代外债问题加以反思,于是晚清外债史研究逐步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诚然,晚清外债与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决不可同日而语。且不论晚清外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巨额赔款转化而成的,即便是清朝统治阶级主动举借的外债,在国势阽危、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有时也难免会附加有苛刻的条件。那么,晚清统治阶级对外债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水平?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举借外债的?  相似文献   

13.
江浙铁路风潮中代表入京问题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浙铁路风潮中,绅商代表入京是官商矛盾得到缓解的转折点。代表入京前后态度的变化,是江浙绅商排拒外债、自办铁路所面临的困境的真实体现。江浙铁路风潮充分表现了文明排外的巨大声势,同时也暴露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双重性,一是形式上过于偏执,二是本质上存在着潜在的妥协倾向。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大使,在西方国度上亲身感受铁路的便利迅捷,火车带来的国强民富,积极接受西方人士的游说与建议,竭力要求朝廷开拓中国运输新事业,坚决反对沈葆桢拆毁吴淞铁路。他依据中国国贫民穷的现状,主张循序渐进兴修铁路,抨击清流派欲借洋款大兴铁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铁路观。郭嵩焘顺应世界潮流,热情宣传和鼓动中国兴办铁路.履行了一个先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强权性、超经济性的明显特征。北洋政府外债为现代外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举借外债要以维护主权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平等互惠为前提,以振兴实业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对清末商办铁路的认识存在四大误区,有必要加以辨正。商办铁路公司的集资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虽然这些资金与中国铁路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但外债是靠不住的;各省的商办铁路都是有规划的,都充分考虑到与邻省的联接;铁路商办时间不长,却取得了不俗的修路实绩,有些商办铁路的成绩不理想,恰恰是因为受到“官”的干扰;商办铁路公司的贪污腐败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邮传部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干路国有问题、商办问题及盛宣怀,二、其它铁路问题,三、外债问题,四、邮电与航运等。归纳起来,有关邮传部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刘坤一对铁路建设的认识经历了拒斥、接纳、推动的心路历程,从坚决反对修造铁路,到立足国防军事立场而接纳铁路,再进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中国铁路建设,其立场由保守逐步走向开放。在讨论铁路建设事务时,他更多地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着眼,相对忽略了铁路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效应,对利用外债、招集洋股、引进技术等间或表露出某种疑虑。刘坤一对铁路建设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官员们早期现代化意识的萌发和生长,受制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环境;统治危机和严重外患,既是观念变革的推力,也是一种阻力。  相似文献   

19.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应付庞大的支出大举外债。这些外债主要用于清政府的军费支出。在争夺贷款权的激烈斗争中英国占了主导地位。借款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剥削性,对清政府财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债风险在19862010年间呈现持续波动,外债结构明显恶化。根据适度警限的计算,将中国外债风险划分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其中有12个年份处于中风险区,6个年份处于高风险区,近五年处于低风险区,并且外债风险呈上升趋势。据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降低短期外债比率和国际商业贷款比率以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与结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以防止外债风险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