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译者不能任意发挥主体性.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来自原文文本、译文读者的主流社会文化和其文化知识以及译者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需把握好"忠实"与"叛逆"的度,做到二者的平衡,既不能逐字死译,也不能胡译乱译,随意发挥译者主体性,不受约束。本文拟从广告翻译的具体实践中,探讨其翻译策略,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影视字幕的形式和文本制约使字幕翻译有别于普通文学、科技翻译,在限制译者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再创造空间。强调读者和文本中心地位的接受理论对字幕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张弛有一定的解释力。字幕译者应时刻注意把握观众的期待视野,而不能以字幕的限制性为由随意扩大自身张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忠实"与"叛逆"两种翻译行为探讨译者地位的变化。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忠实于译文读者,而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则给了译者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空间。文章使用的"叛逆性忠实"这一观点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承认译者的叛逆性,承认译文中译者身影的客观存在,又承认忠实原则是贯彻翻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翻译活动中不能忽略译者的地位,也不能夸大译者的地位。"叛逆性"归根结底是为了"忠实"原则。  相似文献   

6.
外宣翻译是国内信息的对外传播行为。在外宣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从对外传播学来看,外宣译者不能决定翻译选材,也不能主观解读原文。无视外宣翻译的性质,过度强调译者主体性,不利于国家竞争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充当了读者、作者和文化调停者的三重身份.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我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有条件的,不能过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避免走向“译者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来探讨了译者的职业伦理,认为既不能摒弃传统的社会预期伦理规范"忠实",也不能将它视为唯一的伦理规范,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翻译实践进行灵活处理,在各种制约因素间寻求平衡和和谐。  相似文献   

11.
审美移情说对文学翻译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译者将主体精神灌注于原作,使作品意象和意境重现,从而带给读者审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主位—述位结构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注意原文的主位和述位的结构和信息推进模式,尽量保留原文中原有的结构模式。在翻译中不能保留原文原有模式的情况下,则必须对原文的信息结构进行调整或重组,以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3.
金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7-108,116
功能派译论自诞生之初就遭到很多评判,被认为不适合文学翻译。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为功能派译论作辩护,且二者可以对"如何构建文学翻译对话"这一问题作解答。翻译的本质是对话,作为构建文化的过程,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尽可能将原文中的各种话语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进行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14.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传播出去,译介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译介行为应注重思维转换.文章从“干爹”和“Godfather”的翻译以及再回译为例,在两者的词源中找出异同.文章梳理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翻译不对称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介作品的要求,注重译作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活动中,“忠实”一直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原则,是译者的基本责任。而实际上由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本身的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性等原因,翻译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忠实的。分析了翻译不可能绝对忠实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两种避免“假忠实”的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形式和内容上更接近原文。  相似文献   

18.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的叛逆正是使译作实现其真正意义增值的必要条件。译者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肯定,且译者的主体性也能通过"创造性叛逆"得到充分的体现。围绕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choosing the original text to translate,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Lin Yutang as a translator and Lin'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相似文献   

20.
Texts that are intertextually and intervisually rich and highly culture-specific are often deemed to be untranslatable as they are too specifically set in a particular locale. Yet, some intertextual texts, such as Janet and Allan Ahlberg's Jolly Postman books, are rendered quite successfully in translation, gaining a new lease on life in another language with a different audience. Translators are first of all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 is their interpretation which guides and colours their translation. To deal with the intertextual and culture-specific elements in the source text, the translator of the Jolly Postman books into Dutch uses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shared intertexts, substitution for intertexts likely to be unknown to the intended target audience, and addition or compensation. In this way he has created Dutch target texts with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aders to forg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and play their own intertextual ga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