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晋志怪小说与唐代传奇前后相继,魏晋的鬼神志怪孕育了唐传奇.但志怪只是小说的萌芽状态,而传奇已是成熟的小说.虽然它们产生的背景不同、反映的内容各异,但都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战国小说的单篇之作可分为志怪和杂史两类,<墓主记><王会>等属志怪小说,<高唐赋><神女赋>可视为赋体志怪;杂史小说有<太子晋><说剑>等.战国小说的丛集之作有志怪、杂史及轶事三类,其志怪作品又可再分为地理博物和卜筮占梦两类,各以<山海经><汲冢琐语>为代表;<晏子春秋><穆天子传>属杂史小说,<韩非子·说林>可归属于...  相似文献   

3.
动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魏晋志怪小说中,以动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多.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记载了精怪故事110余则,有鬼神精怪、动物精怪、植物精怪、器物精怪等,其中动物精怪故事就有数十篇.动物精怪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异彩纷呈,蕴意丰富.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庄子》,原意是不值得一谈的琐碎小事。小说成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此时小说类似于讲故事,不够严肃,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到了南北朝及隋唐,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语言以文言为主,比较晦涩。到了宋元时期,小说开始兴盛,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小说家,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小说创作蔚为大观,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相似文献   

5.
判文起源于先秦,在唐代盛行,并出现了与小说融合的趋势。在唐以后,判文与小说不断融合,形成了古代小说重要流派——公案小说。判文与小说的融合存在着必然性,从内部原因来看,判文和小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从外部原因来看,唐代科举选士制度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判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判文以不同的姿态融入小说,促进了小说文体的成熟。判文和小说融合初期,有以判文为主导来结构小说的过渡形式;融合的成熟阶段,产生了判案为故事情节的公案小说;在其它类型的小说中,判文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民间信仰视角对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创作内容、题材、方法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传承演进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论析.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信仰意识,民众信仰的对象往往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民间信仰的特点直接影响古典小说创作过程中对非现实情节的采用.创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对象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天才,使其与民间信仰的原初形态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在中土的深入传播,佛经故事虚构性与叙事性在中土叙事传统中的渗入,使得孕育在神话叙事与历史叙事母体中的中古志怪故事开始走向了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人民诗人"陶行知不仅创作了丰富的诗歌,而且有着鲜明的创作思想。他反对"害了贫血症的文艺",批评只重视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的"胡适之体";提倡"为大众写"、"写大众需要知道的事"、"照大众说话的口气写"的"大众文"。他的创作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承继。  相似文献   

9.
唐人"尚奇"、"尚美"、"尚俗"的普遍文化心理,呼唤着一种超越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新的文学样式的诞生,而唐代作家普遍具有的嗜奇猎艳、尚美遣兴的审美冲动又使得文学内部滋生了足够的动力。具备了文学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唐传奇小说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互文性手法,使其小说文本呈现出明显的互文性特征。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引用、戏拟、重写三种互文手法在温特森小说中的运用,探索其小说文本与众多文学文本构成的或隐或显的互文关系。本文对解读温特森的小说文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实”,作为一种手法,是散文之大忌。然而“老实”作为一种做人的品质.又是一个散文家必需的一个要素,真诚,不欺骗,不哗众取宠,不无病呻吟,方能以真动人。韩愈“含英咀华.闺中肆外”对其他文章文体,均能取其所长,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文体,使之具有了很高的文学性.并在长期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既有气盛言宜,浩乎沛然的一面,也有怪怪奇奇、炜晔谲诳的特点。韩愈因为“老实”而历尽宦海沉浮,尝尽人生百味,又因其“老实”,真诚、真实、真切地创作出大量以大胆率真.踔厉风发的气势,韵味悠长,真气动人的情势而取胜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其谋篇、语言以及风格多“变”出奇而泛起文海波澜.成就韩愈终为一代散文大家。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14.
论徐志摩散文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提高。他在散文中所探索的想象美,主要表现在补充感觉、洞见美质、拓展诗意和超越时空局限方面。他的散文,极力追寻的浓艳富丽美文体,是由丰富的“色彩意识流”、变形的联喻、虚幻的荒诞描写和艺术通感组成的。  相似文献   

15.
滇中通海草书大法家阚祯兆在进京会试之前,一直遵循儒家崇儒致仕的理想,并将儒家思想外化成典雅沉着、华美畅达的草书艺术风格。他会‘试落第特别是隐居后崇尚道家,书法风格一变而为洒脱飘逸、平和简静。复出后,其书风愈加体现了一种中正典雅、从容洒脱、雍容华贵、流美畅达的个性追求。  相似文献   

16.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叙事诗被称为“史诗”,可以与正史相印证。一些叙事诗甚至为唐代社会历史及风俗研究提供了初步史料。通过对杜甫叙事诗的考察,可以发现其现实主义风格中浸润着中国悠久的抒情化传统,杜甫的叙事诗事实上的“亚叙事”特征,以及在整体沉郁的风格特色中隐藏的政治反讽特色。  相似文献   

18.
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与《天堂与地狱的婚礼》这两部诗歌的跨媒介叙事主要以文字与图像作为其想象力的载体,反映了人的心理与图像意识,而他诗人/画家的双重身份对读者/观者的艺术欣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图画式重复原则通过“感官字母”与“斜体书法”等手法对诗歌进行视觉空间化处理,揭示了这两部诗歌中文字与图像所叙述的内部对立与融合等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诸多原因,王阳明认为辞章之学与圣贤之学存在着对立,使得其对文学创作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在热衷辞章之学的时期里,他至少是文学复古主张的赞同者.虽然从总体上,他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不高,但其自身文学创作成就很大.在明代文坛上,他的诗歌、散文都有较高地位.其政论散文有充沛的气势、严密的逻辑;夹叙夹议为主的散文善于借机开导;情感真挚自然;议论深刻透彻.  相似文献   

20.
作为韩国艺术电影的代表人物,金基德对于边缘人物的关注,人生哲理的阐释,宗教思想的参悟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上的.他擅长用想象中的现实来取代真实的现实,用弱化的情节来营造氛围,使叙述更具张力,梦幻式的叙述更是应用的得心应手,通过这些独特地叙事策略,他营造了自己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