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广播市场听众规模庞大、时间资源丰富,在新媒体竞合的市场背景下,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广播媒体的广告传播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如何通过广播媒体的价值深度挖掘、客观测量和评估广播媒体价值成为广播人日益关注和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广播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轻看电视的人少有,看好新媒体的人多多,而疏于关注广播和研究广播的人却不在少数,这一现象发人深思。广播发展到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媒体竞争激烈、市场争夺烽烟四起的当今,如何争取更多受众、让历经百年风雨的广播媒体再展雄风,实现广播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广播人要充分认识到自  相似文献   

3.
县级广播媒体如何生存与发展?一直是困扰县级广播同行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提高县级广播媒体的地位,拓展广播媒体的发展空间,放大频率优势是关键。一、在媒体竞争中彰显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好的个性能彰显出这个人的魅力,是这个人的标志。那么,广播媒体的个性从何而来?怎样得来?本文认为,作为县一级广播媒体,其个性定位应该是面向广大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在媒体的竞争中充分彰显这一独特个性。作为农村广播,主流受众是农民。所以,我们在  相似文献   

4.
广播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流媒体,有其无可替代和复制的作用。尽管媒体的竞争已使广播的压力日益增大,但是在压力面前,广播人理清思路、冷静思考、重新定位,科学分析广播的特点、优势与劣势,我们就能在媒体的竞争中拓展出属于广播自己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广播文艺是广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着广泛的听众。广播文艺节目与广播新闻节目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广播媒体不可偏废的部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广播这个主流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播兴衰,匹夫有责。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广播本无事,忧人自扰之。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三个广播人对当前广播热门话题的一点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仁关注广播热点,探索最佳途径,振兴广播媒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改革是广播不变的课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介入使广播变成一个现代、新型和综合性的媒体。作为广播人,既要坚守张扬广播的传统,更要开疆拓土,为广播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接收方式,更多的节目样态、传播内容,从而实现广播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 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快、易接收、覆盖面广、受众多。与报纸、杂志相比,它还具有声音的优势,能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具有亲近感、可信度,还能为包括文盲和失去视力的人在内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目前,广播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电视普及的国家,广播的某些优势遇到了挑战,广播传统的落地方式需要改进,尤其是调幅发射,由于干扰多、音质差,受众大大减少,其生存与发展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新兴的互联网成为广播媒体以高科技求发展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宽带互联网用户已近千万户,网上视音频播放量增长很快,从而推进了我国网上广播的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中,有一个说法,把广播称为"广老三",是排在电视、报刊之后的媒体,可见,广播相对处于劣势。那么,如何走出困境,迎接各方的挑战,是广播人需要面对和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广播的走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今轻看电视的人少有,看好新媒体的人多多,而疏于关注广播和研究广播的人却不在少数,即便在传媒研究机构和新闻传播院校,研究广播媒体的人也屈指可数。这—现象发人深思。广播发展到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争夺烽烟四起,如何争取更多受众,让人们更加看重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广播媒体,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蕾 《新闻世界》2012,(3):43-4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边时,车轮子和干电池赋予了广播移动传播的优势,才使广播得以生存下来。广播界俗称:"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这些新媒体的种种优势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广播受到比以往更大的挑战。作为广播人如何应对传媒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了解新媒体、融合新媒体、合理利用新媒体、打造个性化的广播产品,广播在创新中必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2.
广播文艺是广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着广泛的听众,但是,在网络新兴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夹击下,广播文艺节目面临着严峻挑战。广播文艺节目如何在娱乐风潮中走出困境,已经成为广播文艺人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媒体是否真地步入“了夕阳”?广播人是否还能“凤凰涅磐”,迎来重获生机,再铸辉煌时代的机遇?笔者从广播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分析判断,发现现今的中国广播媒体还是有很多发展机遇和复兴的征兆。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广播带来重拾农村河山的新机遇2005年  相似文献   

14.
李静 《中国广播》2011,(12):34-36
在深圳广播迎来自己的25周年之际,深圳广播人站在这个成长的历史节点上,尤其是站在新的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对自身、对广播的“运”与“势”进行回望与前瞻:过去,广播是一朵绽放在天空的电波之花;未来,广播是一艘穿行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的媒体之舟。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与广播人、广播节目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关系是否紧密,服务之于广播频率的发展到底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是长时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然而随着广播由“广”而“窄”的频率专业化进程,媒体中网络互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渐渐被人们所忽略,也让很多从事广播事件的人对广播的前途充满忧虑。但从去年我国发生的雪灾和地震两起突发事件中,让我们看到广播发展的春天。广播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贴近”原则是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利器,是杜绝虚假报道的法宝,对广播媒体而言,亦是张扬广播个性魅力、保持广播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在本应被称为“听觉”媒体的广播中,缺乏的不是生活实践,而是平民百姓的视角;缺少的亦不是现场的体验,而是用心的思索与谋划及与受众心灵的沟通。广播人落实“三贴近”,要在用腿的基础上,再用脑、用心去办广播。  相似文献   

18.
孟伟  李运 《中国广播》2015,(2):10-16
2014年是中国广播充满压力、困扰和变革激情的一年,也是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年。广播在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上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在广播管理、经营、内容、技术自主开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通过媒体融合、应急广播、公益广播等领域的着力发展,承担了作为主流传统媒体的责任;随着对互联网音频媒体、广播广告经营、媒体版权等规制需求的增多,未来这些领域的立法也将进一步推进,为营造良性的广播媒体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忠 《新闻世界》2014,(5):28-29
我国媒体环境日新月异,既为广播媒体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创新节目模式,适应现代听众的媒体接触习惯与信息消费特征成为广播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模式的创新,应从节目策略、节目形态、节目编辑、节目播出等几个方面入手,打造优质广播新闻节目,兼顾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石新质 《视听界》2010,(2):61-6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广播改革大潮以来,一个城市的上空,广播频率由2—3个陡增到10—20个,如何为这些单频率做市场定位?其间,广播与窄播、大众与分众、综合台与专业台、类型化广播,话题的丰富多彩反映了广播人近二十年来在媒体市场上沉浮的实践心得,也反映了广播业态在一个具体区域的市场形态与其他媒体互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