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母亲之于子女,是生命永恒的光亮,照亮了孩子的人生之路。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属于务实维新派,母亲陈爱珠从小就“跟老秀才学会了读、写、算,还念过不少古书”,又因为家塾中授课的是茅盾的祖父,不但授课内容陈旧,“而且教学不认真,经常丢下学生不管,自顾出门听说书或打小麻将去了”。因此,  相似文献   

2.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3.
陈衡哲,一八九三年出身湖南衡阳一个名门家庭,祖父陈梅生,清末翰林,历任知府、盐运使、御史,有子女十二人;父亲是幼子,也在清末为宦,有子女五人。一八九七年,陈衡哲一家从湖南搬到江苏外祖父家,所以她在《自传》里写道:“我的祖父是湖南衡山人,但因为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江苏武进人,……所以就算是武进人。”陈衡哲从小读的是家塾,没有上过小学,然而她的外祖母家却是一个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浸染的家庭。她的舅舅庄思缄长期在广东做官,经常接触欧美文化,思想很新。她的姑母也是位德行高尚、奋发向上的人物。舅舅和姑母的影响,深入她的心灵,启迪她磨砺意志,去开辟新的生活道路,为她日后赴美留学,以及新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诗人杜甫曾说"书贵瘦硬方通神",书法家中的"痩硬"者不在少数,但在文人里,茅盾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传统的学书之路茅盾的祖父是个秀才,虽然多次参加乡试未中,但练就了一手好字。他把自己双勾好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让小茅盾填墨,还时不时亲自把笔指导。在茅盾的楷书有了底子后,望孙成龙的祖父"双管齐下",一边让茅盾继续临写唐楷,一边教他临写"朝考卷"。好学的小茅盾不怕辛苦,坚持每天练习,先摹后临,不写上100个大字决不休息。就这样,茅盾在小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小的他字写得有模有样。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敏感的人,敏感的人往往很容易遭受挫折。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不友好的眼神都让他思虑再三,不时受着心灵的煎熬,所以他经常受伤。他也不愿意经常待在家里,因为父亲想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在政府部门任职,而他接连让父亲失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十足的无用之物,所以父亲见到他,经常咆哮着骂他。因此,他对祖父的农场很感兴趣,甚至有段时间他想成为一个农夫。在祖父的农场,他向祖父不断抱怨,为什么我的性格是这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老人家并未言语,而是带他去苹果园转转。在一棵倒下的高大苹…  相似文献   

6.
书恋     
父亲教了近40年的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嗜书如命。他常说:“我的书就是我的生命。”为了得到一本好书,他宁愿少买一件衣服,少吃一顿饭。刚粉碎“四人帮”时,时任民师的父亲,用家中半年的积蓄给已在病榻上躺了一个月的母亲购买的唯一“补品”竟然是“四大名著”,弄得母亲哭笑不得。为了买到“三言二拍”和《太平广记钞》、《荡寇志》,他生平第一次求人———请他在市新华书店工作的学生四处求购。经年累月,我家已有好几千册的藏书,在我们那个小镇也算是“首富”了。每年暑假,父亲都要动员全家把所有的书从书架上搬到院坝里…  相似文献   

7.
看“闲书”     
小孩子最愿过春节 ,有好东西吃 ,有新衣穿。春节来临的标志是父亲在书房写春联 ,印象最深的是 ,他常写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这是治家格言 ,上联还恰好是家族中男性命名的辈份排列。父亲三十多岁时就已长髯齐胸。他秉烛夜读时 ,不像小说中的美髯公关云长那样读兵书 ,而是读《尔雅》、《伤寒论》和带插图的《本草纲目》等。用现在的话说 ,这都是父亲的“专业”书。喜欢看闲书(当时对“小说”的通称)的是母亲。她幼年读过私塾 ,做姑娘时手不释卷 ,爱文言的《聊斋志异》 ,更爱白话的《红楼梦》。她那开银号的祖父以“体弱”为由 ,将…  相似文献   

8.
读过《三字经》的人,无不知晓“养不教,父之过”这一千古传诵的警句。改革开放之后,有的地方出现了《新编三字经》,将其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改为“养不教,亲之过”。这一改动就更为贴切了,因为教育孩子,不光是做父亲的责任,孩子的母亲以及其他监护人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但是,在过去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父之过”也好,“亲之过”也罢,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句人们的口头禅,或者作为一种道德谴责的时髦用语而  相似文献   

9.
历代文化名人,大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10.
叶静 《教育文汇》2012,(2):54-54
《目送》是一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的书”。龙应台以前的作品大多笔锋凌厉,有人称这本书为她的“温婉书”——因为是写给她的儿子华安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絮语,故而温婉,当然也深沉并绵密。  相似文献   

11.
我订阅《幼儿教育》的时间不短。因为我对《幼儿教育》有着执著的爱,所以每一期我都认真地阅读并加以保存,这使我受益匪浅。她不但让我在教学上得心应手,而且还让我三度获奖。1997年年底,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幼教工作者自制教玩具比赛。我虽从教多年,但真正要制出有价值的教玩具还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我第一想到的是找出保存着的《幼儿教育》,把每一期的“做做玩玩”找出来,再有  相似文献   

12.
我家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杨树,一棵是海棠;杨树在园子边上,是父亲栽的,海棠在园子中央,是母亲栽的。杨树一时没有什么用途,又因为它遮挡园中蔬菜的阳光,不受家人喜欢,所以母亲总说砍了算了,我们也随声附和;因为它是父亲手植的缘故,父亲总是不同意就那样让它夭折,迫于大众的压力,父亲无奈之下就勤修枝杈,以免大家非议。杨树也好像是要为父亲争口气似的,它小心谨慎地生长,努力向上。海棠可是家人的宠儿,大家都等着吃它的果子呢,再加上母亲的庇护,它可以自由地伸展腰肢,随意地扩充领地,有好几次父亲拿着剪子要“修理”它,都被母亲拦住了,当…  相似文献   

13.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正少年失牯,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年轻时崇尚实业救国,立志悬壶济世,追随杭嘉湖的妇科名医陈我如学习中医;茅盾的母亲,是陈我如的爱女陈爱珠,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会算术女红、诗词歌赋。5岁时,茅盾由母亲开蒙,读《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没有适合小孩的历史课本,母亲就自己动手编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人生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现代话讲: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读书,决定了我的人生。我的读书生活是从刚刚懂事的孩提时代开始的。由于父亲是独子单传,所以我就成了全家、全族的掌上明珠。家里人要把我培养成“人上人”(读书人)。他们不管我懂不懂,就教我《百家姓》、《千字文》……直到考入离家十多里的庙前(汉武帝多次乘楼船济汾河祭祀后土的后土祠,至今秋风楼尚完好保存着)完全小学校。那时,除学校规定的课本外,祖父依然不厌其烦地教我背《百家姓》、《千字文》。另外,还教我《千家诗》。祖父教我最多的是王之…  相似文献   

16.
深深的父爱     
走在这满是荆棘的成长路上,寻找着父亲的足迹…… 父亲在我的眼中总是那样的平凡。他从来没有像母亲那样为我洗衣做饭,也没有对我问寒问暖,更没有在我伤心时逗我心欢。电话里,总是传来母亲关怀的声音;餐桌上,总是母亲为我夹菜;病床上,总是看到母亲忧心的目光……似乎总是母亲时常在我身边,而父亲则是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 父亲爱喝酒,几乎每次都喝得大醉,走起路来踉踉跄跄,整个身上都是一股难闻的酒气,而且每次喝酒的时间都不少于两个小时,同样的一句话一直说到你睡为止。父亲爱打扑克,而且每次一玩都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陈述孩子上初一以前都很乖,自从初二开始就变得很敏感.没有安全感,经常会因为和老师或同学的关系而痛苦不堪,常常说:“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没什么意义”等.而且会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由于不自信,孩子喜欢在默写古文时把语文书放存旁边,她觉得这样的默写方式让她很有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朋友当年家里非常拮据,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个钳工,工资微薄,每月很少能有节余。朋友的生日到了,他害怕母亲在这天会因为没有能力为孩子过一个美好的生日,而感到伤心和愧疚,所以那天他很晚才回到家中。原以为母亲已经睡了,谁知母亲仍在灯下织着毛衣,等他回来。等儿子吃完长寿面,母亲拿出了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是他梦寐以求的《余秋雨文集》。他经常透过书店的玻璃窗长久地凝视着这套书,这一细节被母亲注意到了。  相似文献   

19.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20.
第二章现实主义小说巨匠茅盾第一节生平与创作道路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用笔名即报、玄珠、方壁等。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他从小就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是维新派,很注重用新学来教育子女,让他读“新学”,即当时新出版的修身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等,此外,作为选文读的,还有《古文观止》。这些都为他更好地接受新事物和阅读中国古代书籍、受到古代文化的滋养打下基础。但是,那时对茅盾更有吸引力的是一些“闲书”,他说他家有一大箱子旧小说,是祖父传下来的,他就偷着看。①小学、中学、直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