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热媒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负盛名和饱受争议的媒介理论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入影响不断证实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学界,与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和媒介延伸论相比较而言,媒介冷热论的精确性、实用性却饱受质疑和攻击,一直争论不断。这与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有密切关联。鉴于此,文章先对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考察和探讨,在明晰其运思过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与还原麦氏的冷热媒介理论,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这一重要传播学理论的反思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2.
从麦克卢汉到乔布斯:媒介技术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卢汉和乔布斯这两位时或空都没有交集的学术重镇和商界领袖之间,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麦克卢汉认为技术对文明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乔布斯推出的iPhone则推动了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的前行。根据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智能手机可以说是一种冷得不能再冷的媒介了。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手机的功用,使我们对这种技术设备的依赖也日益增强。我们需要像保护环境一样地去保护日益技术化的媒介,使技术不可被滥用。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一直困扰着学界。因为笼统地从信息清晰度和受众心理参与程度考察,往往得出相反的结论,形成媒介冷热悖论。笔者从抽象数据清晰度和具象数据清晰度两个维度对清晰度性质进行甄别,从感知参与和思维参与两个维度对心理参与性质进行区分,揭示悖论产生的原因,对清晰度与心理参与的相关性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不同媒介的冷、热属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郝佳 《新闻窗》2012,(3):55-55
媒介形式的大融合,既是当前媒介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传媒对象和传媒市场的要求。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对于媒介传播而言,形式占有重要地位,媒介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因此,大融合形势下的媒介内容必将为广大传媒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马炜 《编辑之友》2015,(12):60-65
数字化时代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仍契合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但是电影和电视各自的形态演化轨迹和发展过程却不能得到很好的阐释.麦克卢汉晚年提出"媒介四定律"发展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理论,从媒介静态属性的把握扩展到对媒介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研究,给数字时代各类新兴媒介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麦克卢汉以"冷""热"来划分媒介的属性,实际上是对媒介从参与和互动角度作出的独特理解。媒介研究学者阿拉塔认为,"冷媒介"指具有高参与度和互动特征的媒介,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是最"冷"的"冷媒介"。文章以麦克卢汉理论为依据,分析新媒体的"冷媒介"性质,本质含义在于它的开放、自主和互动,其意义不仅在于开放网络人人参与的"集体智慧"知识生产方式,它的互动模式还表明了它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7.
王正非 《新闻传播》2012,(8):127-128
长期以来,人们对冷热媒介理论存在着不解和误读,而冷与热体现在媒介呈现的信息量和人们使用媒介时的投入量上。冷热媒介理论为理解媒介提供了新的角度,是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基础,理解冷热媒介的概念对于理解麦克卢汉及其媒介演进理论,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建明 《今传媒》2006,(1X):11-12
1960年麦克卢汉在《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今天许多研究认为,这是对全球化媒介的预言。实际上,麦克,气汉受到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局限,始终没有真正预见全球化媒介——初级网络和全真网络的诞生,也没有把全球化媒介视作一个发展过程。本认为,如果我们跨越麦克卢汉的预言,会发现全球化媒介早在17世纪就开始起程,经历跨国办报、环球广播、初级全球网将走向信息全真视频网,到22世纪前叶,人类将进入全真媒介的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9.
历来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化研究异议颇多,本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选取了宏观视角,在历史的,社会的和化的大环境下考量媒介技术,并且涉及技术哲学的研究课题。大大突破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局限,因而,其媒介研究富含深厚的化意蕴和学科张力,不仅具备时曾经占据优势地位媒介的强大追溯力,而且蕴含了对未来可能出现媒介(如网络)的天才预见力。  相似文献   

10.
不管麦克卢汉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里遭受过怎样的批评和嘲讽,如今他的一个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从"地球村"的预言到"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提出再到"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划分,无一不闪烁着他耀眼的思想光芒。本文试以微博为例,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在新时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自诞生起便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议和误解,大部分争议将这一概念视为分类标准,没能在麦氏的理论脉络中进行贯通式的思考,因而流于表面和片面。通过勾连“冷热媒介论”与麦氏的不同学术片段,本文发现这一观点蕴含了“将媒介视为背景”而不强调“媒介作为外观”的深层意蕴。作为“背景”的媒介观远远超前于传统的工具论媒介观并因此引发争议。从当下媒介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背景”的媒介观强调了作为环境的媒介,却忽略了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交转与调节,因而受到居间性媒介观的挑战。媒介的居间性和背景性之争显示了当代媒介理论快速的理论扩张所带来的学术认同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而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某种前瞻性,那么,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趋于大众化,特别是网络“播客”文化的兴起,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再一次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13.
苏蕾 《新闻知识》2006,(7):27-28
有关媒介与日常生活的讨论一直受到媒介之外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媒介信息时不时的侵扰。这大概源于人们对内容的习惯性关注,以至于忽视了形式本身的影响和作用。而正是麦克卢汉为我们指出了错误,指明了方向,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论断,强调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模式变化”①,媒介本身比媒介所承载的信息更应该被我们关注。遗憾的是,半个世纪以来,麦克卢汉的观点不但常常被人们忽视和曲解,就连麦克卢汉本人也曾被斥为“疯子”、“狂人”。然而从媒介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到媒介无处不在的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塑造正在成为学界和业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所谓电视媒介品牌,是指品质、服务、市场被受众普遍认同的电视媒介产品或机构,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对其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承诺保证。简言之,电视媒介品牌是受众对电视产品的普遍认同和媒介对受众的承诺保证。作为品牌的电视产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即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电视发展到今天,手握遥控器的人们对于电视产品的选择更加随意,兴之所至,偶尔停留。因此,一个电视谈话体评论性节目要使受众的眼光在这里驻足,就要使自己所表现、所提供的内容有看点,以此改变人们这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从而形成对这一节目的清醒认识和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6.
"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这是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的预言,彼时电视媒介刚刚兴起。站在媒介融合、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阅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越发感受到其对于媒介发展的洞悉。麦克卢汉的思想火花遍布全书,我惊喜于其令人眩晕的超前观点,又陷入梳理不出脉络的困惑中。他的超前观点时常隐藏于晦涩的警语、格言、典故、暗喻中,这一习惯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模式,所以他的著作经常因不够学术化招来批评。  相似文献   

17.
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莱文森主张媒介进化人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宁 《声屏世界》2006,(10):8-10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活跃在我们面前的人物,不仅仅是那些政治家、演艺明星、体坛明星等名人,还包括一些在某个学术领域具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 这样的人物,不再纯粹地从事学术研究,他们走到台前,通过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介不断地为人们所熟知。媒介除了传播他们的专业知识外,还将他们的整体形象传播给了受众,使得这些原本远离大众视野的人物,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了受众眼中。  相似文献   

19.
文雅诗 《新闻知识》2023,(10):80-87+96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中坚代表,均为媒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发展进化浓缩为四条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莱文森则从媒介技术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玩具、镜子和艺术,认为媒介的进化主要依赖于人的需求,因此媒介的发展呈人性化趋势。虽然莱文森自认为麦克卢汉的传人,但是在媒介发展论上,两人的观点像是从不同方向爬同一座山,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媒介发展的轨迹、媒介发展的运转法则、媒介发展的控制力量以及两人在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上,这些差异生成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结论亦为当代媒介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20.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媒介技术孕育了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电视新媒体。但对于受众来说,技术是其次的,他们最关心通过这个新媒体是否能看到更新更好的电视节目。“内容为王”是媒介市场竞争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受众为本”是生产媒介内容产品的指导原则,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制作必须基于自身的受众特点。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较,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