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吉辰 《新作文》2004,(12):29-29
不少人墨客和花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因诗而得雅号,或因句而获誉称。留下了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Z2):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  相似文献   

3.
古人论,尤重气,审美活动中应采用“因声求气”。因声得情之法,为达此目的,必须加强对古代诗的诵读;而对作家内心情感的领悟,则需以心揆心,以意逆志,去发掘那些能令人共鸣的历久常新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趣。  相似文献   

4.
其实,文学作品是以质论价的。质量不高的作品,即使写得再多,也难被人关注,更不用说流传千古了。司空图说:“不朽才消一句诗。”(《争客》)只一句诗,抑或是一首诗,便足以令诗人千古留芳,这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东晋七岁女孩谢道韫,因用柳絮拟下雪,“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写得贴切传神,而被  相似文献   

5.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6.
《有所思》是一首表达男女情爱的诗。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把主人公因爱而思、由爱而怨、因怨生恨的情感以及忠贞、倔强、爱憎强烈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一首久传不衰的情诗绝唱。  相似文献   

7.
诗的首联,从动乱的社会背景写起,以简洁准确的外部肖像,写出人物的不幸身世和艰难处境。“夫因兵死”,说明诗中女主人公因丈夫被“点”为“乡兵”作战牺牲,沦为“寡妇”,独自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个妇女,住的是茅草小屋,穿的是粗麻衣衫,头发枯黄,面容憔悴。已被煎熬得不像人样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这些诗人词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美称。美称多是根据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词个性来命名的,笔者以为古代诗人词人的美称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借用诗作或词作名称而称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的美称。另一位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传诵于世,被誉为“郑鹧鸪”。明代诗人袁凯因作一首《白燕》诗而得名,人称之为“袁白燕”。南宋词人张炎,因写有《解连环·孤雁》词一首,其中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因而被人们称为“张孤雁”…  相似文献   

9.
1982年为编写《是文物同》,特聘请龙潭退休教师谌志葵先生为主纂。初稿完成后,谌老回龙潭,临走时赠我《倦游楼诗文集》(卷六)残书一本。当时因工作繁忙,无遐顾及。1987年后,因某种原因而得闲,故将文集中的“龙潭八景诗”和“龙潭山水歌”整理成章。  相似文献   

10.
传说唐代末年诗人杜牧因讽喻诗写得多了,惹恼了皇上。于是,龙颜大怒,要加罪于他全家。杜牧气火攻心,一边大骂“昏君”,一边口吐鲜血,死在樊川别墅。两个儿子一个带着他的诗稿,一个带着他的画像,离开长安,隐姓埋名,直到大宋朝为他平反昭雪。  相似文献   

11.
一、讲究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是古诗教学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义,感受诗境,体会诗情。为保证效果。应讲究背景介绍的针对性。(1) 因诗而宜,确保精度。古诗背景材料包含甚多,究竟介绍什么,得因需要而定。如与诗句理解关系不大,则无须介绍,像有些写景诗对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可不必介绍。即使背景与诗句理解关系密切也要认真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因其篇幅短小,故最讲究炼字锻句。因一首好诗或一句佳句而得一雅号。是古代文人的趣事。 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杜甫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李贺诗词奇崛冷怪。雅号“诗鬼”;白居易“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人呼“诗囚”;卢延让醉心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赢得“诗奴”称号。  相似文献   

13.
辑得《罗长铭集》集外之罗长铭早年在南通报章发表的诗7首、文2篇。通过对罗氏佚文的收辑,阐述了对罗长铭这样因某种历史原因而名声不甚显,然却才学高迈,在很多领域都有创获的一代学人的认识过程,对民初南通之若干史实亦有钩辑。  相似文献   

14.
诗引我走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诗帮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同学说,我因诗而变得气质非凡;我要说,我因诗而变得幸福不已。常常在李白、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笼络下层和知识分子,寻找更多的为维护封建王朝既得利益而“不惜肝脑涂地”的“志士贤臣”,一方面,运用“以诗取士”的方法收买和拉拢一些贤能之士,很多人因为诗做得好而跻身于仕途,有的甚至仅由于写出了一两句好诗就捞得了一官半职,成了所谓的“一诗官”。另一方面,他们对那些不愿束缚在统治者的清规戒律之中的诗人,则又采取冷落、排斥,甚至罗织“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无情地打击他们,因此,常常有许多正直的诗人因诗而罹祸。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用她惯有的手法,特殊的比喻,写了一个精炼得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这故事因封锁开始而开始,因封锁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本文试从作者所采用的陌生化叙述手法入手,分析解读《封锁》中所诠释的现代人生的庸常与渴望。  相似文献   

17.
记寒山寺,写山门、塑像、铜钟、碑刻、枫桥,为张继《枫桥夜泊》的境遇铺垫,在回首千年古刹之时,发幽古之情——此两者相得益彰,寺因诗而名扬四海,诗因寺而永远流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诗潮曾一度致力于诗情智性化的审美探索,这是30年代诗潮的一个主流趋向,它因深刻地开拓了“五四”时期的说理诗和警句诗而被金克木命名为“新智慧诗”,其特点是: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渲泄而追求智慧的凝练。情智合一。卞之琳先生是中国新诗坛20  相似文献   

19.
李伟 《学语文》2010,(4):35-35
一般说来。哲理诗皆通俗易懂,阮元这苜诗(见卷首),尤其是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更是家常大白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学习三”曾选有此诗),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无限丰厚的(这将在后面的立意分析中明显见出)。读此诗,“深者得深,浅者得浅”,考生们决不会无话可说.但若要“说得好”、“说得高分”.却又必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相当的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林子》是艾青的一首很特别的小诗。与他的其它诗比起来,这首诗很少涉及政治和民族的寓意。这首诗之所以让人感到一种美丽和幸福,是因为它写得简单真实而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