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石集》是日本镰仓时代的佛教说话集,它以出色的语言表现、寓意性的手法,成功描绘出一幅日本中世庶民生活及其朴素信仰的图景,使佛教与文学达到最佳结合。其中的“裁判说话”讲述了地方官吏与庄园主之间的争端以及寻常百姓家继子与亲子的矛盾、遗产的继承、离婚的诉讼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及法制状况。也正是这些“裁判说话”,为我们今天研究镰仓时代日本的民间法律带来了丰富的史料和考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楚永娟 《考试周刊》2013,(11):20-21
日本的说话文学最早起源于平安时期,到镰仓室町时代达到了鼎盛。具有明显的说示意图、受汉文学影响广泛而深刻、宣传佛理的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历史的局限等原因,各说话集间又具有一定重复性。既与佛教的布教宣传密切相关,又广泛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传闻逸事,颇具庶民性,还承载着贵族情怀,同时具有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至今已经历了种种变化而最终演变成今天日语的汉字。对日语汉字历史变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汉字,以及日本的汉字与中国的汉字存在的渊源。本文暂且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这五个时期,讨论每个时期的主要特色。文中的古代指的是大化革新以后的奈良、平安时代;中世指的是镰仓、室町时代;近世指的是江户时代;近代指的是明治以后;现代指的是二战以后。  相似文献   

5.
日本早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日本的扎根及发展是经历了由被反对到渐被利用于统治,是被日本化了的佛教。早期佛教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奈良—平安一镰仓而达于平稳定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简讯     
▲应日本经济新闻社顾问圆城寺次郎、社长木村祐吉、成城大学教授东山健吾诸先生的邀请,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同志偕翻译贺小平同志,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一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访问。段院长这次日本之行主要目的是进行佛教美术考察,特别注重将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我国唐、宋时期的佛教美术进行比较研究。为此在日期间重点参观考察了东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6,(2):86-92
与其他动物民俗一样,日本关于猴的民间信仰也在万物有神论的基础上接受了道教、佛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反映出其传承的多元化和内涵的广泛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文化演变、形成的过程与日本民众的精神世界。本文拟通过猴民俗的信仰形态和内涵阐述,达到进一步认识日本文化基本性格,促进中日间文化理解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川端康成是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的"虚无"思想不仅构成了"雪国"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净化了《雪国》。利用禅宗的"虚无"思想来分析作品,以期为《雪国》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世社会是日本由贵族时代向封建时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围绕权力的归属问题,新旧势力展开了惨烈的斗争。在战乱中,新兴佛教势力抬头,推出新的宗教观点,给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济南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一次严重挑衅。惨案发生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国民党中央对这一民众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支持、领导到限制、禁止的转变历程。国民党支持该运动的目的在于利用"民气",当其追求的政治目的实现后,民众运动的被抛弃势成必然。尽管国民党对抵货运动的禁止深受世人诟病,然此举亦有值得同情与理解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0,(16):22-23
《方丈记》是平安末期鸭长明所著的随笔集,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一同被誉为日本古代"三大随笔"。《方丈记》中体现出的无常观,也是日本中世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陈涛 《文教资料》2012,(16):34-35
小乘佛教中"佛祖"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中"佛祖"一词则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而现代人常言之佛祖,则更倾向于小乘佛教之"佛祖",即释迦牟尼佛。从佛教经籍中可以追溯和研究"佛祖"一词的源流,同时,古今小说演绎中亦有大量的"佛祖"观念。  相似文献   

14.
斯皮瓦克积极探寻庶民的发声渠道,对"教育的力量"予以充分重视,将教育理论批评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创造庶民进入公共空间、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她主张比较文学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庶民文化"的地位,使得比较文学学科得到新生。庶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真正解放庶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兴让馆《白鹿洞书院揭示》还活在日本(日)平板谦二著熊庆年译引言中国理学书籍,由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僧侣带到了日本,那是镰仓时代前期末的事。这些书籍在佛门不能外传,儒学在佛门学,儒生由佛门出,儒生从属佛门。因而,日本在很长时期里,没有真正的朱子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巨赞主要从救教救世革命精神的承袭、对僧尼现实人生关怀的角度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实践,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改革思路的摸索与尝试,为大陆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百姓:在奴隶社会中,“百姓”指奴隶主阶级,“百”表示数量,“姓”是族号。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被破坏,有的庶民地位上升变成新兴的地主,有的奴隶主贵族则下降为平民,“百姓”一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统称。民:奴隶无姓,或称之为“黎民”“庶民”,表示众多之意。董仲舒《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18.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9.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是日本“说话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收录了诸多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含有叙事性、传奇性、教训性、寓言性、庶民性等特点。其中,关于孝养,从教训性来说,揭示了应该孝养父母的真谛,主要表现为在世孝养、死后追慕、佛教报恩·供养这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紧密结合,受到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的影响,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也相互融合,体现在该作品之中,从而构建了《今昔物语集》的孝养观。同时,也说明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已然渗透到当时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