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俺答汗     
俺答汗是明代中晚期,蒙古族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对于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促进蒙、汉、藏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仅就俺答汗这样一位蒙古史上和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一些探讨。一、俺答汗的崛起俺答汗,《蒙古源流》作阿勒坦汗、索多汗,在他皈依喇嘛教后称为格根汗,明人又称之为俺答阿不孩、俺滩等。生于1507年(明武宗正德二年),是明代蒙古著名的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格鲁派内忧外患和俺答汗政治理想和正统思想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西藏佛教在蒙古二度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草原法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特指北元时期蒙古族的游牧法,其法源根植于蒙古族毡帐百姓和森林部落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法制传统。明代草原法多样性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地方性法规、部族法规,其代表作分别是成吉思汗的《大札撒》、《俺答汗法典》和旧《察津.必扯克》,它们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卫拉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根轴条件。而《卫拉特法典》则是卫拉特本土法治经验的整合,它彰显了跨越时空的法律文化价值,因而更具游牧民族生态成文法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1580年(明隆庆四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因家庭纠纷愤而降明,这个事件成为历史上名的明蒙“隆庆和议”继而“俺答封贡”的转折点。把汉那吉的家庭纠纷因此引起人们的深厚兴趣。对把汉那吉家庭纠纷的研究,首先应重点分析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之间亦有很大歧异,其中王崇古的奏疏最为可信,明人津津乐道的三娘子其实在把汉那吉降明之前早已嫁给了俺答汗,她与把汉那吉的家庭纠纷无关。  相似文献   

5.
入清以前,蒙古卫拉特各部的分布情况十分模糊。就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而言,自15世纪也先汗死直到17世纪噶尔丹崛起,雄冠四卫拉特,此后又占青海,人西藏,称霸一方。但是由于和硕特较早期的历史活动和地理变迁不见明确记载,使人们难以全面了解其全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试就现存不多的文献资料,对明末清初和硕特部迁徙青海之前的西北游牧地进行考述,旨在请专家学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蒙古地方政权法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蒙古各部一些大的封建主单独或者联合制定了一些地域性法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图们汗法典》、《俺答汗法典》、《白桦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和《喀尔喀法典》等。这些法典虽然大多数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属于在蒙五习惯法基础上制定的蒙古地方性法规,但它们规定的内容非常丰富,调整范围非常广泛,民族特色非常鲜明。每部法典都体现了蒙古地方一个时期,一些部落社会真实法律状况,也反映了蒙古各部落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上的法律需要。它们是研究明清之际蒙古地方政权法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美岱召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是由当时土默特部领主阿拉坦汗(即俺答汗)主持兴建的一座较典型的喇嘛庙.原名“寿灵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8)阿拉坦汗的孙子扯力克之妻五兰妣吉重修泰和门后改名为“灵觉寺”。公元一五八八年,三世达赖喇嘛在内  相似文献   

8.
论俺答求贡     
俺答汗(1507—1582年)是著名的蒙古族首领,活动于明朝中后期。他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消弥战争,与明朝建立了通贡互市关系,从而开拓了蒙汉之间六十余年的和平安定局面,俺答本人也因此成为斐声史简的杰出人物。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俺答孜孜不倦地向明朝要求贡市呢?对此,前人屡曾言之,但言之不详,兹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名寻根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城市”。约成书于1608至1612年间的《俺答汗传》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能工巧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这里的“呼和浩特”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蒙古史上的西蒙古史亦即卫拉特四汗部史,是亟待研究的一项专题。从来我国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史籍,过多地写了卫拉特蒙古和中原王朝战争的一面,比较忽观了卫拉特蒙古和中原长期的和平交往以及紧密的经济联系。晚近一些外国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更别有用心的肆意歪曲,蓄意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甚至妄图为他们在我国边疆地区制造分裂活动服务。因此,在研究卫拉特蒙古史时,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动观点,都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通过具体史实一一加以驳斥和澄清,决不许以清朝统治者和卫拉特封建主之间的关系代替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决不静把历史上割据祖国一隅的卫拉特汗部看成是与中原毫不相干的“独立国家”;更不许把卫拉特汗部与隣近外国的一些通商、交涉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据蒙汉文史书的有关记载,特别是《俺答汗传》中有关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地名以及与俺答等人北征兀良哈相关的地名的记载,反映出兀良哈万户的牧地位于蒙古国肯特山、克鲁伦河一带.因此,学界有关兀良哈万户牧地的“内蒙古说”和“蒙古国杭爱山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蒙藏关系史、喇嘛教发展史上,还是在蒙古族历史上,明朝神宗万历六年、即公元一五七八年,在青海湖畔的恰卜恰(察布齐雅勒)的仰华寺,由蒙古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俺答汗(阿勒坦汗)主持召开的迎接喇嘛教格鲁派代表人物、后来的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大会,都是值得一提的大串件。 在这次大会上、宣布漠南蒙古各部废除萨满教和用人畜殉葬、杀牲血祭等一系列陋习;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瓦刺、清代的卫拉特等都是十三世纪斡亦剌惕的不同音译。斡亦刺惕是蒙古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将斡亦刺惕划分为四个千户。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它不仅习惯上被称为四卫拉特,而且它终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卫拉特在蒙古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卫拉特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万历三年(1575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在丰州滩(今土默川地区)修建了一座城,明朝赐命为“福化”,二十年前,一些学者就肯定了这个说法,并认为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即是福化城。嗣后,此说被许多同志撰文引用,并有所发挥。这样,美岱召即为福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初年,明军的北伐、西征和蒙藏势力的迅速衰落,为西北地区回、汉民族的发展减轻了压力,拓展了生存空间。明朝中叶后,随着国力的下降,蒙古亦卜剌、阿尔秃厮和俺答汗部先后袭居青海。蒙古诸部移牧青海,不仅冲破了明朝隔绝蒙、藏的边防体系,打破了西北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而且也使蒙、藏、回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从最初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之一,到后来却发展成为整个藏区地位最高的活佛转世系统,成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中的最高领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两位蒙古历史人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赐索南嘉措达赖喇嘛这个封号,使格鲁派活佛世系开始有了达赖这个尊号;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扶助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使达赖喇嘛及其格鲁派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确保了达赖喇嘛活佛系统在西藏的长期统治地位。格鲁派与蒙古军事势力的联盟,又为达赖喇嘛活佛系统与清朝中央政府进一步建立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全面推动西藏地方政府纳入清朝统治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以外喀尔喀左翼车臣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同后金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1640年以后,喀尔喀部同卫拉特部在《蒙古──卫拉特法典》精神鼓舞下,联合一致地对抗清朝,使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趋于恶化。喀尔喀车臣汗策动苏尼特腾机思叛清,额尔克楚虎尔等虏掠巴林人畜,左翼二汗联兵抗击清军,右翼俄木布额尔德尼等抢掠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清廷针对喀尔喀部的新动向,派兵镇压了苏尼特叛乱,击败了喀尔喀联军,并采取恩威并施,拉拢分化的措施,最终迫使喀尔喀服罪认输,使其恢复九白年贡,并且初次定立喀尔喀八扎萨克,为其在喀尔喀推行盟旗制度,彻底收服喀尔喀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满蒙文原始档案材料,结合其它有关史料,对1640年以后十多年期间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并建六万户后,他的孙子俺答汗领有土默特万户,万户下面还包含若干部落,这些部落占据着以今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迄今虽然有不少文章对土默特进行了研究,但土默特中究竟包含哪些部落,各部的住地如何,还远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拟就土默特万户的弘吉刺部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土默特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试谈科尔沁和硕特部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蒙古科尔沁部和四卫拉特之和硕特部都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儿后裔为领主的两大部落集团。北元时期,这两大集团分布于蒙古地区的东西两端,不论在四卫拉特史上或者在整个北元历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蒙古,以哈撒儿后裔为首领的“阿巴(?)科尔沁”部虽然始终没属于蒙古左右翼六万户之内,但是它参加达延汗的统一战争,对于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蒙古源流》,科尔沁部的苏儿洮海雅王和摩罗寨将军都曾建言要消除右翼割据势力。  相似文献   

20.
促成“俺答封贡”的首功当属高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亍“俺答封贡”的达成,有人认为高拱作用不大或根本没起作用。本文通过对“俺答封贡”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分析,论述了首辅高拱在明蒙关系上所起作用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认为高拱当居首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