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尔约聂总写过几篇稿子,便被聂总称为催促他写稿子的人;和聂总只是有过几次当面的和电话的交谈,便被他称为合作非常愉快,这是我作为一个出版专业刊物编辑的最大的欣慰。而与聂总交往最大的收获则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风范”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一、采访要善于引导去年初,军务处的费参谋让我写篇科技方面的稿子。我问他有什么素材,他说了一大堆数字,什么有多少技术成果,有多少获得军区、总部的科技成果奖,等等。可从这些数字中看不出有什么新闻价值。再问他还有什么情况,他说这些数字和成果够突出的了,还不能写篇稿子吗?当问他部队在科技工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时,他可能理解成写不成表扬稿要写批评稿,便说没什么问题,我们单位的情况比较好。而正在这时,领导找我安排了其他任务,科技方面的稿子就此“搁浅”了。过了几个月,黄参谋再次约我写写他负责分管的科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东邓格庄村,有一位被称为“土记者”的周德敏老人,他今年虽已76岁了,仍成年累月地奋战在新闻战线上。周德敏只念过4年书。1949年,他从《大众日报》上看到几篇通俗易懂的稿子,便产生了写稿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大众日报》的编辑,很快得到编辑的支持。他从此比着葫芦画瓢地学着写稿。开始写稿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开头和结尾都不会写,在三个月中写了80多篇“四  相似文献   

4.
初次认识仇成梁,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那天下午,操课的号声刚刚响过,报道组走进来一个样子憨厚的小伙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叠稿纸,开门见山地说:“我叫仇成梁,写了些小稿,麻烦您给改一下好吗?”他那腼腆而认真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91年12月,仇成梁从苏北的一个偏僻小村来到驻沂蒙山区某团当了兵。一向对写作情有独钟的他,便尝试着把身边的一些感人的事迹写成文字,然后急不可待地往外投稿,渴望着自己写的东西早一点变成铅字。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发出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是投的报刊太少的缘故吧?于是,他便每写一…  相似文献   

5.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上通篇失实、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已不多了,可局部失实还经常存在,特别是以下三种现象较为严重。一、以点代面。有个基层通讯员写了几篇工作研究的稿子,都用“据苏北地区调查”的口气,而他根本没有调查,稿中的内容全凭他想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说:“只有以这种大角度来写,才能上大报,况且,我又没说那个具体单位,谁来对证。”《新华日报》改版以后,很少登乡、镇、村的稿子,于是,便有人在放大角度上大动脑筋,把部分乡镇的先进典型,扩大为全县、全市角度来写。二、自定“超历史”。有些通讯员为了证实现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便说现…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8.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0.
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朱波被分配到南京鼓风机厂,领导让他搞宣传工作。办墙报、写简讯、诗歌,搞摄影等,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他写呀,跑呀,忙得够热乎的。稿子写好了,他带着羞涩的心理,悄悄地把稿子塞进邮筒。然而,报章杂志上不见“朱波”的大名。但他并不灰心,也不气馁,照样写啊写。究竟写了多少,发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11.
济南军区某综合仓库政委战增忠深知新闻报道对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虽说在政委的岗位上工作繁忙,可他业余时间总是笔耕不辍,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结合工作写报道,先后有近百篇稿件分别被《解放军报》和《前卫报》等报刊刊用。战政委在新闻报道中从不摆政委的架子,他乐于当学生。有一次,战政委写了一篇稿子,让报道组的同志修改,战政委像学生似的走了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稿子请报道组郭干事修改。看着政委那样诚恳,郭干事看完稿子谈了自己的看法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了起来。战政委说:“搞新闻首先要做到谦虚、好学,在知…  相似文献   

12.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在基层做政治工作。1986年初,我发现下肢高位截瘫的王志华,卧床26年无私地为他人织毛衣,事迹感人。我就写了篇稿子,经团场老通讯员问英杰删改发出,很快被几家报社、电台采用。从此以后,我便向老同志  相似文献   

15.
有位名记者说过,好新闻是脚板底下跑出来的。兰州军区某团战士解开平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好稿而不怕吃苦的报道员。在连队就喜欢新闻的解开平,1996年5月在《人民军队》报上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后,有幸被团新闻干事看准把他调到政治处当报道员。到报道组后,小解为不负领导的厚望,一心想早出成绩。便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写,几乎一天写一篇,结果三个月过去了,寄出去的稿子,竟然在报纸上一个字也没见到。他失望了,认为自己不是搞新闻的料。新闻干事看出小解的心思后,便指着他那些没刊用的稿件底稿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你文字基…  相似文献   

16.
韦毓璋 《新闻窗》2006,(3):76-76
我开始当通讯员的时候,认为只要会写,稿子就可以见报,所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三天两头跑邮局给报社电台寄稿子,可是一年没有几篇被采用。后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才明白,新闻稿不是坐在室内就可以写得好的。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压力     
有些青年人很羡慕记者这个工作,觉得当记者自由自在,没有压力,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在新闻队伍里,确实有这么一种少数人,自由自在,业务上也无所追求。你说他不忙吧,他整天出来进去坐不住;你说他没写稿子吧,他住上几天还有稿件见报,稿子后面好几个名字,有说他是署了些关系名,有说是他在别人稿子上挂的名。这种记者,写了多年稿子,没写出  相似文献   

18.
怀疑主义     
马力 《传媒》2002,(9):34-34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编辑的笔》。文章的缘起,是听张中行先生对时下某些在报刊社挂名,有权下笔删改他人稿子的编辑所发的感慨。这短文写过不几天,  相似文献   

19.
去年8月份,蒲城县罕井镇山东村一村民在家用砖衬砌土窑时发生塌方,把两个人埋在里边。事故刚一发生,村干部和全村几百名群众立即赶到现场抢救,附近的水泥厂职工,学校教师、医疗站医生和镇领导也先后赶来进行抢救,一直奋战到第二天早晨.人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事后,我进行了深入采访,写了一篇通讯。发往新闻单位。可能是由于自己对通讯写作还欠功夫,稿子没有被采用。事有凑巧,过了两天,这起事故的主家让我为他向镇政府和村民及有关方面写个感谢信,我突然受到启发,心想,何不改变一下体裁另写稿.于是,我便以那位村民自述的形式,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发  相似文献   

20.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热情很高,往往是见啥写啥,几乎每天一篇,不管报纸登不登,总是一个劲地写,一个劲地投。结果发稿甚多,但却用稿寥寥。我认识一位业余通讯员,他去年写了三百余篇稿子,却只被新闻单位采用了几篇。他问我是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了解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