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听了一些语文公开课,总让人感觉到:学案导学多了,情感交流少了;热闹讨论多了,阅读感悟少了;综合内容多了,语言知识少了;媒体展示多了,思维含量少了;局部品评多了,整体感知少了;创新设计多了,文学意味少了……天文、地理知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老栓、夏瑜、茶客们(康大叔、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花白胡子等)及夏三爷、夏四奶奶、红眼睛阿义等人姓名分析的独特角度,来理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作文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记叙文,离不开写人。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成功的动作描写主要可以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或者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为中心服务。那么进行动作描写有什么好方法呢?  相似文献   

4.
张鹰 《下一代》2011,(11):18-18
我给上初中的儿子在家的表现总结为"四多四少":上网多看书少,麻木多感动少,享受多付出少,执拗多孝顺少。无论我怎样苦口婆心地教育,他总是一副冥顽不灵的混沌状,让我百般无奈。  相似文献   

5.
我这个人,其他都还可以,就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这个毛病老是改不了。特别是写作文,一篇文章里总有几个错别字,许多字不是多写了一点,就是少写了一撇。爸爸妈妈可没为我少操心。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隐私。因此,人活在这个世上总也离不开秘密。只是秘密有大有小,有多有少。秘密会因为人的经历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无论怎样都是秘密。  相似文献   

7.
写人的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人的个性差异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人物介绍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F0002-F0002
黄碧源(1958-),男,陕西宝鸡人,副教授。现任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工艺系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美术学科指导小组成员。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幅(篇)作品、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展出)、获奖。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但从当前阅读教学的实际来看,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这就是:教师包办时候多,学生独立活动少;知识讲解多,技能训练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延伸少;零散内容多,系统学习少;完成任务多,形成自觉习惯少。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新年伊始,教育部先后召开会议,出台政策,要求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据悉行将出台的大纲明确规定了小学六年的课外总阅读量应达到160万字,初中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但从当前阅读教学的实际来看,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这就是:教师包办时候多,学生独立活动少;知识讲解多,技能训练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延伸少;零散内容多,系统学习少;完成任务多,形成自觉习惯少。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新年伊始,教育部先后召开会议,出台政策,要求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据悉行将出台的大纲明确规定了小学六年的课外总阅读量应达到160万字,初中  相似文献   

11.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三岁人园年龄太小,自理能力差,况且小小班没有什么可学,所以往往让孩子推迟一年半载才人园,做一名插班生,其实这样做利少弊多。  相似文献   

12.
读人物     
轩敬杰清晨,在河南商丘顺天小区附近的马路上,总有一个50多岁的男子与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街净哥。街净哥的真实身份是商丘市城管局副局长轩敬杰。自2000年进入城管系统工作后,他就开始在早上和晚上散步时随手捡路边的垃圾。从2011年3月起,夫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14.
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总喜欢写人的眼睛。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就是说,刻画眼睛是揭示和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最好方法。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人物素描     
三姐我有一个三姐,不幸的是,这位三姐是个男生。他常常被我喊得很没面子,所以我尽量不在人前叫他。三姐很乖,有着单纯的眼神和漂亮的成绩单,名次总保持在年级前十左右,偶尔有波动,他会难过得立即加大发愤力度。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说起羽泉、F4、郑秀文、张国荣等人,三姐忽然抬起头,扶扶眼镜,一脸茫然地发问:“F4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蒙斯人物     
根特  梅锋 《神州学人》2003,(10):42-43
了岁数的人爱说“光阴似箭”,海外中国人爱说“日月如梭”。对于岁月我们都常常回头又不堪回首。前几天应邀写点留学生活的文章,我辗转反侧,于茫茫思绪中试图抓住些“有意思”的材料。屈指算来我来比利时已快九年,从法语区的蒙斯理工学院博士毕业都已是四年多前的事了。对于“国外的生活”早已说不出什么感受。相信和我有相同经历的留学生都有这种欲语还休的感觉吧。于无可奈何之际,我想起了过去的同学们,他们的音容笑貌是我记忆中最鲜活的部分,他们的经历也是当时大部分留学生的侧面反映。鲁讯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他们…  相似文献   

17.
翻开我们的报纸,看一些文章,咂摸一下,总觉得有这么几味:硬性说教多了些,少了那么一点循循善诱的味儿;宣传味十足,少了点生活趣味;要谈情感多了些“大江东去”的豪迈,却少了几分“杨柳岸,晓风残月”绵长而深切的细腻味儿。归结起来,就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儿。正因如此,新闻在强调其指导性的同时,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增强其贴近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新闻自身的改革与创新、进步与发展,更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如何使新闻“三贴近”?其核心的东西必须围绕“人”字做文章:以人为本,围绕人的思想、人的情…  相似文献   

18.
魏星 《江苏教育》2005,(1B):14-16
不少语课,总让人觉得像是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语味!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惊人地丰产,短促的一生留下了九十多部总名为《人间喜剧》的作品,塑造了二千余个奕奕有神的人物,这真是文学史上的奇迹! 本文试图根据他的著名作品、论文以及部分信札,对他的塑造人物手法作出初步探索。希望得到方家指正。人物的个性化巴尔扎克的人物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人生舞台上充分表现了七情六欲。巴尔扎克检阅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形象,认为“首先,这些人的存在,同他们在那里生  相似文献   

20.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一批“高考移民”被查处,被曝光,今年也不例外。从最近媒体的报道来看,“高考移民”现象在一些省有愈演愈烈之势,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队伍越来越庞大,涉及省份也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