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夏天,“巴川学子成长系列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2007年冬天,为了探寻那份感动的源头,我参加了“赢在巴川”冬令营。  相似文献   

2.
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份感觉真像是“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的那份清香,诗人的那份幽情,久久在心中萦绕,恰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似乎听到了它的乐音,见到了它的倩影,心头也有了“淡淡的喜悦”。再读《荷塘月色》,心中那...  相似文献   

3.
有的同志已经提出了“解放文学”和“改革文学”的概念。如果说前几年文学的主流是“解放文学”,那么,今天文学的主流正在过渡到以反映改革,歌颂改革和推动改革为最重要的题材和主题。在“改革文学”的洪流里,报告文学仍一如前几年在解放文学中的势头,是整个文学大军中的一支尖兵。 改革文学虽然正在成为今天文学的主流,但却并非从今天才开始出现。通常人们都把《乔厂长上任记》作为它的先声,《三千万》、《祸起萧墙》、《开拓者》、《沉重的翅膀》等则可以说是反映改革的第一批影响较大的小说。与此同时,报告文学也涌现出了一批以改革者形象为主人公的优秀作品。张锲的《热流》、柯岩的《船长》、程树榛的《励精图治》、  相似文献   

4.
我把《幼儿文学》报上的“吹牛大王”一栏读给小朋友听后,说:“今天,让我们小朋友来当吹牛大王。”小朋友都兴奋极了。你听他们在“吹”着:“我想变成个太阳,把大地打扮得很美,给人们带来温暖。”“我是一个太空人,能飞上天去摘星星。”……可堃堃小朋友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希望在地球上只剩下我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我这里只谈谈叶老对我个人的嘉惠——教育与扶植。也许别人听来,以为都是小事,但是我则以为都是关系我一生的大事。今天思忆,只觉得教泽绵长,师恩深厚。我在中学读书时,最爱读叶老主编的《中学生》,每期必订阅,无间断。从中我获得许多知识,它给了我智力上、思想上极丰富的营养。及稍长,喜读《小说月报》及叶老的文学作品,使我沐浴了文学改良的新潮。上大学时期,学习古汉语、古典文学,叶老“寒夜一灯,夏炎罢扇”(自序),辛勤手编的《十三经索引》是  相似文献   

6.
竹内好在《〈中国文学〉的废刊与我》中写到:“所谓文学的衰退,客观地加以说明,就是:世界不具有文学性的构造。今日的世界与其说是文学化的,不如说是哲学化的。今天的文学处理不了大东亚战争。”竹内好并非在谈论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在他那里,“文学”实际上代表了他把握世界的方式。终其一生,他都在探寻如何把世界由“哲学”性的结构转化为“文学”性的结构。这么说,首先可能引发问题就是:何为哲学?何为文学?  相似文献   

7.
又一个春天     
朱自清先生的《春》曾使学生时代的我第一次领略了春天的绚丽和勃勃生机。如今,同样在课堂上,我却以不同的身份,再次感受了《春》带给我的那份真、那份美。春日的温暖,春水的宁静,春草的生机,春花的争艳,还有那春风的温柔和春雨的缠绵,让人充满了对春天的无限向往。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领略“春天”。在教学到“春雨”这一段时,一位学生举起手。“我觉得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个地方抄袭了古诗的内容。”我一愣,点头示意他说下去。“课文的‘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  相似文献   

8.
《今天》是新时期文学极其重要的刊物,食指、多多是新时期文学非常有代表性的诗人,但是食指、多多与《今天》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梳理清楚。本文通过对食指、多多与《今天》关系的再探讨,指出以往的研究无论是对两位重要诗人的遗忘,还是对他们的误读,都忽略了两位诗人与《今天》的复杂关系,同时指出《今天》放大了食指诗歌创作中“异质性”的一面,而多多虽然与《今天》有很深的渊源,但没有直接参与《今天》的策划与出版,两人与《今天》的关系,提示了我们对这段诗歌历史的研究还需要依据更多的历史材料,才能重构出较为完整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9.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在今天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也不仅在于对于”我也吃过人”的洞见,而在于对于“吃人者”全是被“吃”空了灵魂的揭示。鲁迅先生的“赎罪”意识是启蒙思想的具体体现,《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启蒙文学”的性质不容怀疑。“救救孩子”,从“娘老子”着手是破坏,给孩子自主的灵魂是建设,这也是我们今天文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以前我开家长会,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指点迷津,轻松自如。可当我成为家长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家长去开家长会时的紧张心情,感受到在家长会上听到表扬自己的孩子时心中的那份喜和被点名批评时的那份痛。家长会成了“告状会”“批评会”甚至是“羞辱会”,让许多家长抬不起头,回到家里把满腹怒气对孩子撒,轻则严加训斥,重则家法伺候。这难道就是开家长会的真正目的吗?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一篇《家长会如何改革》的文章,里面介绍了几种很有创意的家长会的开法,我立时茅塞顿开:哇!原来家长会也可以这样开。于是我结合本班的实际,对家…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今天的很多留学生来说,留学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他们体 会别离,经历考验,收获人生的苦辣酸甜。王蒙曾经在其成名作《青春万岁》里写到:所有的日子,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今天,在国外的学子们也正在用他们的青春、梦想、激情编织 着他们的留学岁月,书写着青春的记忆,并且憧憬着收获的日子。那是他们的期待,也是我们的祝福。 2004年11月,继本刊同仁赴俄罗斯采访之后,我则踏上了枫叶之国——加拿大的土地,这里汇 集了5万多中国留学生。在枫叶已经飘零的季节,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在异国求学的学子们对于家乡, 对于亲人那份炽热的情感。当我们从多伦多驱车三个小时,在一个雾雨蒙蒙的冬日里赶到西安大略大 学,采访在这里工作的闵卫平博士时,他说:“谢谢你们,这么远来采访我。”临别,他依然不住地说:“感谢你们这么远来采访我。”那份真诚成为遥远的加拿大的寒冬留在记者心里的温暖记忆。 远赴国外采访,我们希望走近留学生,希望我们这份服务留学人员的杂志能够真正走近他们,不 管是心理,还是物理的距离。我们同时希望,在走近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走近我们……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章、文辞,古今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文学泛指古代典籍。孔子因材施教,把弟子按专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论语·述而》:“文学:子游,子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邢昺也说:“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诗》属文学著作,《书》属学术著作。由此可见,当时“文学”这个概念包括文学和学术,而文章则指今天所说的文学著作,博学则指今天所说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4.
黄伟杰 《学子》2004,(11):13-14
当我与《学子》杂志总编辑贾立范商议《学子》本期《文化名人》专栏的首位采写对象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位共同的熟人,就是陈凤翚。谈论间,又随即闪出一个题目,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其实,这是我沉淀多年的一个印象。我想,以这个题目来写凤翚:“踏遍青山”是背景,“人未老”是重点。而“人未老”者,又在其心态、在其品格也。  相似文献   

15.
每过一月,心中总有无限牵挂,想那份来自远方的“知识的精灵”和“情感的桥梁”——《山东教育》。每次她都将自己装扮得亮丽而充满时代气息,给我无限惊喜,让我情不自禁地投去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1,(1):28-28
张嘉琛,现就读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喜欢读书,钟爱写作,相信“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曾在《演讲与口才》、《中学生优秀作文》、《少年作家》、《学生时代》等二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作品《和谐》获第十一届“语文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小小的我》获首届“小作家杯”全国中小学生文学写作大赛二等奖、《我和理发店的故事》获第三届浙江省青少年“文学之星”作文比赛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我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发表在1959年春天的《成都日报》上。那时我还是一名二十刚出头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岁月匆匆,转瞬之间,35年过去了。30多年来,国家分配我做的工作,就是当一名教员。先是在中学教语文,后来到大学教《文学概论》、《写作》、《马列文论》、《鲁迅研究》等课程.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公就称这件事为“人之患”,当代也常有人讥之日“穷教书匠”,我却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两次有人调我去做专职文学工作,我都婉谢了。或问:“这样  相似文献   

18.
苍茫的林海里,有一棵小树,它虽身单力薄,却俏然挺拔。历史老人担心地对它说:“孩子,你这身子骨可不算硬朗。知道吗,真正划在你身上的年轮才只有5个圈圈儿哟!”小树听了微微一笑说:“可是,我还在成长啊……”这棵叫做《学子》的“小树”,在原《中专天地》的基础上开始了茁壮成长。如今,《学子》更多地融入了责任和使命——它要走进莘莘学子的心灵深处。它要与学子们携手同行、并肩共进!  相似文献   

19.
我心依旧     
盛夏炎炎,欣闻《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即将迎来她15周岁生日,不禁感慨万千,因为她曾是我的良师益友,多年来一直伴随我成长。《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请接受我诚挚的祝贺! 15年前,我跨进初中校门时,《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诞生了,我有幸获得了首届“雨花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上也发表了不少习作,几年后还当选为第一届“雨花杯”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从前的文字今天读来不免带有些稚气,可在当时那一篇篇变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庄子     
一九三三年十月鲁迅与施蛰存由于“《庄子》与《文选》”的问题用笔杆子干了一仗(鲁迅事后说:“我和施存蛰的笔墨官司,真是无聊得很。”)争锋是“一般青年应否去看《庄子》与《文选》以作文学上的修养之助”、“在古书上找活字”。鲁迅是持否定意见的;并拒绝承认《庄子》《文选》等古代文学遗产对他自己的文学修养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