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失败而笑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还…  相似文献   

2.
诸子印象     
(一)孔孟 在我的潜意识里,孔夫子一直是个和蔼的两鬓生华的老爷爷,而不是书上说的狰狞的“五露”。他应该像圣诞老人一样有浓密的白胡子,而且对学生们总是包容地笑着,甚至笑着摸着樊须的头,说:“小人樊须也。”他火热的心中应该贴着包容和爱的标签。他会经常与颜渊、子路他们一起踏青,一起谈天说地,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3.
孔夫子是会讲普通话的。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说,孔夫子有时候也用雅言。他在诵读《诗经》、《尚书》和参加行礼的时候,都使用雅言。所谓雅言,就是当时较为通行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既然如此,理应是“普通话”了。今天,我们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当然比孔夫子懂得多。大家来讲普通  相似文献   

4.
赵癉衍之所以能成为“韩国长大,美国扬名,亚洲罕见奇才”这跟他用心来学习有很大关系。他在谈到“让学习变得容易的战略之二时说:教科书里容纳了学校的讲课内容。经常翻看它,可以温故而知新,起到逐渐积累知识的作用。”赵癉衍在《我是天才优等生》一书里谈到怎样在教科书里找答  相似文献   

5.
不素餐兮     
孔夫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美食家。孔夫子在美食上建树卓然,比如他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理论,制定“食不言”的法则,指导了一代代的人民。不过孔夫子有能力去讲究,因为他有三千张腊肉嘛。《诗经》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语文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不是白吃饭的”,可是我认为,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君子其实是不吃素的。怀想在家里大鱼大肉的饕餮相.再看到学校里清汤寡水的生活,真是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6.
名师品读     
名师就像一部书,一部厚书、大书,让人百读不厌,百代流传。孔夫子是名师,孔夫子就是一部书,多少辈,多少代,长读不衰。孔夫子,从教40余年,弟子3000,贤者72,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首倡“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一举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收徒讲学的先例,开通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道路;他提出教育是可以革新的,“性相近名也,习相远也”,“性者天道,习者人道”;他以身作则地实践了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诲人不倦”;他具有严谨的治学…  相似文献   

7.
孔夫子来到燕国,进了城门不多远,一位少年拦住他的马车说:“我叫项方,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  相似文献   

8.
每逢节日,我问儿子要什么礼物,儿子从两岁起,就总是稚气地回答:“妈妈,我要书。”星期天带儿子逛商场,看见柜台里的书,儿子也要拉着我去挑上一两本。日积月累,家里到处是儿子的小人书。他常常记不起想看的书放在何处,所以,总是缠着我去帮他找书。找书煞是浪费时间,我就请木匠为儿子做了个小书架。书架不高,儿子可以自己取放。书架分为三层:下层放美术类书和水彩笔,中间和上层是儿子经常看的故事、儿歌等文学类书。儿子看到自己的小书架,像小兔似地在书架前蹦蹦跳跳。从此,只要他想看书,便从书架上  相似文献   

9.
课本的苦恼     
巴布豆从小就喜欢看书,他的小天地里全是书。书柜上有书,课桌上也是书,放不下了,就连床头都是书。巴布豆喜爱他的书,可就是不喜欢“我”——属于他的课本。巴布豆每天放学回来,就漫不经心地把“我”从书包里拉出来。书包安静地躺在桌上,“我”被他拿在手上,站在窗边,一边受他凌辱,一边还遭到其他书同伴的嘻笑。  相似文献   

10.
儿子玩折纸     
学着折因为学的专业是幼师,我经常折纸。儿子耳濡目染,也经常折纸玩。儿子刚读小班时,一次,他无意中把家里一本关于折纸的书翻了出来,看到书中奇怪的符号,就问我:“妈妈,这是什么书?”我说:“折纸的。”他马上来劲了:“我要折。”我便示范折给他看,并告诉他什么符号该怎样折,儿子学得很认真,每折好一样东西,就笑眯眯的,满足得不得了。尝到折纸的甜头后,每天晚上儿子都要学折纸,从简单的叠被子、折杯子,到后来折些较复杂的小动物,久而久之,不用我示范,他自己也能看懂符号和步骤图,会独立操作了。于是我对他说:“儿子,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你肯学…  相似文献   

11.
一、以人代书。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书和,不如临症多。”王书和是名的医学家,有《脉经》一书,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医书。《毛泽东选集》:“何况现在不是学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这里以孔夫子代指《论语》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  相似文献   

12.
儿子的童年     
儿子小时候,具备了婴幼儿讨人喜欢的两大特点:既白又胖。他长得不漂亮,尤其是鼻粱矮,鼻孔朝天。他的属相是猪,我们叫他名字“迅迅”时,都变成了“亨亨”。儿子说话和走路是同步学会的,刚好一岁零一个月。正是春天,我便借机给他断了奶。断奶后由于一度营养跟不上,本来会走路的儿子又开始爬了起来。为这事,母亲一直埋怨我。久而久之,儿子也知道了这段“灾难”。有时他跟我讲理,我生气地说:“吃我的奶长大的,还敢顶嘴。”他反驳说:“吃着你的奶好好的,突然停止了供应,害得我从人类社会又回到了类人猿时代。”儿子从小爱看书,一岁多给他一本画书,他就翻来覆去地看,不厌其烦。看书的习惯,一直伴随着儿子长大。为了他的学习,有时不让他看杂书,他就偷着看。在他自己的小天地里,到处都是书。有卡通书,有军事杂志,有武侠小说,有科幻知识。他上厕所得用半个小时,家里人多轮不开便纷纷指责他。可不管你怎样急,他都是慢腾腾的。为这,他上厕所前,我们都会监督他手中是否有书。后来他将书藏在上衣里,有时干脆提前放在洗衣机底下。我在洗衣服时,经常发现底下被水淹了的书。晚上,怕影响他第二天上学,我们就不断地敲门催他睡觉。每  相似文献   

13.
我的同桌叫蔡一帅,他是我们小组中课桌上东西最乱的一个,所以我叫他“摆地摊”。他的课桌上永远是那么乱,不论上什么课,语文书、数学书、外语书、练习册、习字册……所有物品全都堆在桌上,他说:“这样不用弯着腰到抽屉里找,顺手拈来,很方便的!”你瞧他那股得意洋洋的劲儿,还自以为聪明呢!他的抽屉里更乱,有牛奶罐子、已经坏掉了的破钢笔、断了头的铅笔、少了线的溜溜球,草稿纸这里塞一张,那里揉一团……哎,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对“摆地摊”笑眯眯地说:“我帮你整理吧!”他倒是很愿意:“好呀!”我几下子就帮他整理干净了,“地摊”没了。我…  相似文献   

14.
“图书角”的书因为使用频率高,封面和书页经常脱落。起初,孩子们告诉我书破了时,我为了让孩子们集中注意继续看书,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把掉下来的那张夹进书里就行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时间一久,孩子们得出了“经验”,凡是看到书页脱落,就会自我安慰:“没关系,夹进去就是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曾对古今中外的一些自学成才者予以高度评价:“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很漂亮的文章。”“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  相似文献   

16.
这学期我接了一个大班,两三个星期后,我对班上孩子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其中男孩奇奇引起了我的关注。经常有孩子报告:“老师,我的巧克力少了两块”“我书包里的机器人不见了”……而最后一句话总是“肯定是奇奇拿的!”我觉得奇怪:“你们怎么知道的?”孩子们说:“他经常干这种事情,以前老师经常批评他。”面对孩子们对奇奇的种种猜测,我反复强调:“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事情不能乱说,我们应该相信奇奇不是这种孩子。”看得出,奇奇很感激我。因此我带班的时候,他总是特别乖巧,比如自由活动时他常常主动帮我收拾东西,或者大声地表示要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7.
为失败而笑     
李敖 《阅读与鉴赏》2002,(10):45-46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说:“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压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痛苦啊。”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一个相对的故事是写孔夫子的,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相似文献   

18.
翁新华 《初中生》2002,(34):9-10
1965年,我从乡下考入县城一所初中念书,第一次接触英语。记得村里诨名“阴阳广播电台”的祥爹说,中国的文字是孔夫子发明的,属于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他还对我们讲了—个故事:有一天,一个英国佬来到中国,找到孔夫子,请求说:“您  相似文献   

19.
“图书角”的图书因为使用频率高,封面和书页经常脱落。起初,孩子们告诉我书被撕破时,我为了能让孩子们集中精力继续看书,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把掉下来的那张夹进书里面就行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时间一久,孩子们凡是看到书页脱落,就会自我安慰:“没关系,夹进书里就行了。”在一次看图讲述《这是我撕破的》活动中,有个小朋友发言道:“撕破的书要想办法粘好、补好。脱落的书页夹进去就行了。”他的话真叫我哭笑不得。此后,每当发现有脱落的书页,我就当着孩子的面尽快把书修补好。几周后,我发现孩子…  相似文献   

20.
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把两百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全盘托出。从《红楼梦》里,我们既看到了血淋淋的阶级压迫的惨景,也看到了封建教育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你去学里请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是清王朝的高级官僚、贾府的孔老二贾政,在他的儿子宝玉第一次进私塾时,对宝玉仆人李贵的训话。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从贾政训斥李贵的寥寥数言,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老二的一套当“教条”强迫人们信奉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形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