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对新闻报道的希望,更是新闻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闻界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应当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那么,怎样做到“三贴近”?怎样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我们运城日报围绕新闻“三贴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协11月27日下午举行主席扩大会议,结合新闻宣传工作实际和记协工作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家认为,新闻界身兼学习、贯彻和深入宣传十六大精神的重任,必须要学深、学透,才能胜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职责,适应全党全国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希望新闻工作者在学习、贯彻、宣传十六大精神过程中,始终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主线,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为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服务,努力开创新闻工作和记协工作的新…  相似文献   

3.
李俊 《新闻窗》2007,(6):37-38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成了虚假新闻的代名词,也为新闻界树立了一个警示牌,一些媒体称他是新闻界的一大耻辱,影响深远。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纸馅包子”事件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可取。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有10年,对如何杜绝假新闻,在采访中有—些教训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党对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要求,是广大群众对新闻报道工作的希望,更是新闻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去年夏天到秋天,复旦新闻学院90级的几位学生开展了名为“中国新闻改革行”的采访活动,采访了北京、上海新闻界的穆青、范敬宜、李仁臣、徐心华、钟沛璋、张常海、诸有钧、陈砾、瞿祖赓以及龚心瀚、周瑞金、丁锡满、张启承、丁法章等知名人士,听他们畅谈了新闻改革的形势和设想,这是复旦新闻学院教学改革的卓有成效的举措。倡议这一活动的杨扬同学为本刊写来长文,汇报他们的采访见闻和感受。本刊以《京沪新闻界名流向大学生谈新闻改革》为题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6.
两位年轻的记者在这里给我们讲了他们各自的一段难忘的采访经历。读着这些“新闻背后的新闻”,我们为之赞叹,这之感动 ,为之骄傲。艰难困苦,l汝于成。新闻改革,与时俱进,就需要大力倡导这种敬业奉献、勇于吃苦,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知民情、解民忧的精神。本刊自去年第6期开设“改进采访作风”专栏以来,陆续刊发了一些采编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文章,引起省内外新闻界的关注和支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办好这个栏目,与大家共勉。欢迎省内外同行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7.
美国记者的采访“普尔”,是不同的新闻机构合作对同一件事情(活动)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新闻战线》去年第四期有文介绍过。笔者认为,这种已经被外国新闻界同行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对于丰富我们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学的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工作不无裨益。我国新闻界,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周密的报道网,中央、省、地三级党报,体系是完整的;三级电视台网也在逐步健全,  相似文献   

8.
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界正在广泛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全面理解、把握和实践这一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新闻队伍的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职业精神.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品格,是长期新闻实践的产物。特别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创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创造了永载史册的辉煌,形成了许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新闻职业精神注入了崭新内容.使之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新闻事业的历史就是弘扬新闻职业精神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美国记者的采访“普尔”,是不同的新闻机构合作对同一件事情(活动)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新闻战线》去年第四期有文介绍过。笔者认为,这种已经被外国新闻界同行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对于丰富我们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学的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工作不无裨益。我国新闻界,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我国开幕后发生的影响,已经成了新闻界和摄影界人人可以感到的一种冲击。随着这个展览在广州、武汉、上海、成都、沈阳、西安等地的巡展,这个冲击波将会进一步扩大,触动各地的新闻界和摄影界。这个冲击波给予我们最大的震动,是极其明显、极其无情地揭露了也批评了我们与“世界新闻摄影”的差距。可以用我们与他们的差别来为自己找借口,寻安慰。我们可以说,在关于新闻摄影的性质、任务与功能上,我们有与他们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这种“安慰”只能引导我们向低的水平看齐,却无助于我国新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包括港台在内的中国许多老记者都一致认为:采访工作实为新闻全盘工作的灵魂.西方新闻界也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美国原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过:“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2.
成功的新闻写作来源于成功的采访,这已经成为新闻业中人士的共识。新闻界的前辈们曾有“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七分采三分写”等论断。但如何取得采访成功,新闻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览中外“大家”的采访,我们就会发现,成功的采访无一例外地都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近日,省记协、省新闻学会决定在全省新闻界开展一次“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新闻改革与创新”的征文及业务研讨活动。征文内容及选题范围为:十六大精神宣传的创新与思考;“主旋律”报道如何做到深入人心;新闻宣传如何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宣传如何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如何提高社会新闻报道的文化品位与思想含量;如何对待加入WTO背景下经济报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媒体如何深化内部改革,增加自身的活力与竞争力。也可结合自身实践,自拟…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深圳荔枝节期间和最近的深圳中华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八周年暨二厂投产庆典活动期间,都邀请了香港新闻界同行前来采访。与他们打交道数次,深深被他们的抢新闻的意识和主动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内地记者与港澳记者一起采访同样对象,水平的高下和工作态度一下子就表现出差距。港澳记者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记录了笔者的一些感受,推荐给新闻界同行。 主动抱新闻 没有单打一 1992年6月28日中午,50多位深圳记者和港澳记者在《深圳特区报》集中,分乘两辆大巴前往香蜜湖海龙宫,参加荔枝节的开幕式。一到海龙宫,热情好客的主人把记者们请到休息室吃水果,喝饮料。内地的记者们坐在休息室尽情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建设是党中央自2003年以来在新闻界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的消息传来,上海人民欢欣鼓舞。8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会见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全体同志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上海新闻界更是群情振奋,按照中央和中央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在上海市委领导下,把为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为近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全面展开“迎接党的十六大”的新闻宣传工作。各主要新闻单位把握全局、精心组织,加强策划、体现主题,突出重点、注重特色,追求质量、提高水平,扎实推进、形成合力,取得了这一新闻宣传报道战役的良好效果。以“三个代表”要求为统领,紧…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在我们“记者生活日”栏目内,不少记者在这里倾诉他们采写背后的酸甜苦辣,曾感动了很多读者。这一期,我们向大家推出全国新闻界年纪最小的记者、中央电视台9岁的马字歌写的《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和另一位小朋友观看了马字软制作电视节目的经过。我们为新闻界涌现出这样有才华的小同仁感到由衷高兴。希望小字识不断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为今后在新闻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第一次做广播新闻采访,是199o丰6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北京官园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多功能厅,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首协小记者团309成员第…  相似文献   

18.
最近,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在总署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强调:学习“十六大”精神,必须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用“十六大”精神去研究我们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从而实实在在地推动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石宗源强调,我们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统领新闻出版工作,但具体怎么统领?关键要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新闻出版改革与发展中的实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20.
15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1991年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时的那一幕我们记忆犹新。值此“中国新闻技联”成立15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感怀两位新闻界元老曾经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虽然他们已经故世,但今天,重温他们的教诲,必将激励广大新闻技术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作出更大的业绩。这也是我们首次披露吴冷西、穆青这两位已经故世的新闻界的元老在“中国新闻技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