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门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中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宗庙大门内拴  相似文献   

2.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释“碑”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丽: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在这些石碑上刻字记事,作为纪念或标记,因而产生碑文。这种碑文在秦代称为刻石,如李斯峄山之刻。汉以后始称为…  相似文献   

4.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5.
丰碑,词典的解释为:“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不过,丰碑最初可不是碑,而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引棺木”. 据《礼记》记载,古时天子和诸侯下葬时,需要抬沉重的棺椁;下棺时,需要一种同定绳索的工具,而丰碑就是这种固定绳索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答:碑,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竖石也。从石,卑声。”在我国古代,碑的初始用途主要有四种:一,公卿大夫等府门外拴马的竖石;二,宗庙祠堂前拴系祭祀牺牲的竖石;三,宫、庙前用以测日影时用的竖石;四,坚墓穴四周之石,以绳索使棺材稳慢下葬。所以郑玄对《仪礼·聘礼》中“上当碑”三字的注释为,“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这种竖石多半上面凿一圆孔,便于拴系。  相似文献   

7.
<正>丰碑立巴地我叫景云碑。更准确地说,我乃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汉是我出生的年份——东汉,巴郡朐忍就是今天的重庆市云阳县,我出生、成长于此,也埋葬于此。虽然名日景云,但是我从未见过景云其人,毕竟在我诞生时,他已然故去多年。从前只有王公有资格以碑引棺,后来碑逐渐成为一个人良好品行以及功德纪念之物。景氏是君帝高阳的后裔,  相似文献   

8.
碑文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体自身演进的结果。碑的形制由古代的识日影、丽牲、下棺之碑发展到汉代的墓碑,汉碑的形成还受刻石文字等的影响。一般来讲,碑文主要是指墓碑文。  相似文献   

9.
“碑”     
在墓前竖碑之俗,由来已久。但最早的碑,并不立在墓前,也不在其上书刻文字图案。据《仪礼》所记,碑乃竖立在宫、庙门前的石头,用以识日影、知时辰。而《礼记·祭义肿则把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称作碑,即“拴马桩”。除了上述两种用途的石头冠以“碑”名外,还有一种水柱,也叫“碑”,那是5!棺木人墓穴用的。古代天子、诸侯死后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立一柱,往上有圆孔,用以穿绳下棺,事毕即一起埋掉,并不立于墓前。后逐渐又有立于隧口之碑,且改木为石,称为神道碑,言神灵之道。西汉时墓前立碑还很少见,到东汉时渐多…  相似文献   

10.
碑文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体自身演进的结果.碑的形制由古代的识日影、丽牲、下棺之碑发展到汉代的墓碑,汉碑的形成还受刻石文字等的影响.一般来讲,碑文主要是指墓碑文.  相似文献   

11.
湛然与襄阳     
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三引《复斋碑录》云:"《唐裴观德政碑》,唐贾昇撰,僧湛然分书,开元八年立在岘山。"又,张仲炘总纂《湖北通志》卷九七《金石志》引《金石存佚考》云:"《唐裴观德政碑》,碑久佚。裴观见唐《世系表》,洗马裴后敬忠子,官荆州按察使。孟浩然集有《送贾升主簿之荆州》诗云:‘观风随按察,乘骑度荆关’。当即其时也。湛然,(唐)吕总《续书评》列于真、行二十二人之  相似文献   

12.
古时出殡,灵柩前面有用一根绳索围成的圈子,称为"绋"。送葬的亲友要帮助拉灵车,叫"执绋",如《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又叫"执引",如《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后来又以"执绋"作为送葬的代称。至亲好友们手拉绳子,有的号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12,(19):48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面却只有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回事?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写错的。原来康熙皇帝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魚"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  相似文献   

14.
正2.竖法:万毫齐力,浑厚刚健(1)竖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的竖画有多种形态,作为主笔的竖画往往粗壮挺拔,就像人的双腿一样坚实有力,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整个身躯。因此,这种具有支撑全字作用的竖画,在书写时要表现出力量感、稳定感,需铺开笔锋,全力以赴。书写过程:起笔多藏锋,欲下先上,逆向取势,入笔果断;向右下方稍作顿挫,保持中锋,  相似文献   

15.
曹操作品中对《诗经》的引用主要有借用意象,直引原句、篇目,整合概括句子入诗入文等形式。与前代文人引用《诗经》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前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和概括式的引用,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突出引用的实用目的。后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的形式减少,概括引用的形式增多;与先秦文人的引诗、赋诗必须有一特定的时间场景不同,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主要讲究的是文中的语境;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与前人引诗的情感参与方式、程度不同,前人的引诗多以政治伦理色彩为主,曹操多是以主观情感色彩为主。  相似文献   

16.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3):38-38,36
孟子有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还得论世,论世更能知人。鲁迅在《题未定草》(七)中说到: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  相似文献   

17.
正笔画明显为露锋者,如"引"字第一笔的入笔以及右边竖画的入笔皆锋芒外露,"座"字"广"部的横、撇起笔处皆为露锋。笔画为藏锋者,如"寺"字长横的起笔,"畔"字"田"旁第二笔横折的起笔。另有很多笔画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原本的状态是藏锋还是露锋。比如"莫"字长横的起笔,"露"字第一笔短横的起笔,拓片上没有呈现出锋芒,而书丹时有可能是藏锋,也有可能是露锋。随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农历鸡年。对鸡,《韩诗外传》说:"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博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鸡,文、武、勇、仁、信俱全,可敬可爱,为人们所赞颂。因此,历代都有诗人引"鸡"入诗。 鸡是农家宝。诗人引"鸡"入诗,以描绘农家田园  相似文献   

19.
及教学建议《丰碑》释题江苏袁锁林《丰碑》(六年制小语第十册第22课)记叙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故事。《丰碑》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先谈“碑”。凡刻石竖立才称为碑,如功德碑、庙碑、墓碑、诗碑等,立碑的共同特征是纪念或宣传,因为碑不易腐烂能...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天中山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降李希烈时被囚此地,因钟情于这个具有象征和特殊意义的"天中"之地,在就义前书写了"天中山",并刻石立碑,即<天中山碑>.后来<天中山碑>被毁,现存竖碑是明嘉靖年间重刻,横碑乃清中叶镌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