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籍教授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下简称《史稿》)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修辞学史专著。这部洋洋四十二万言的巨著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了中国修辞学史的完整体系。在这个包括修辞学基本理论、修辞手法与语体风格的体系中,既有对诗词、散文修辞技巧的深入总结,又兼及口语修辞技巧的研究,从先秦至现代,均有详细的论述。清晰地展示出中国修辞学从萌芽到成熟及至革新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5卷本,这部规模宏大,材料丰富,脉络清晰,史论结合,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巨著,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精品、珍品,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如果说1984年出版的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奠基石,那么,由郑子瑜、宗廷虎主编的《通史》,就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大厦,它在研究中国修辞学史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修辞学史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宗廷虎、李金苓比翼双飞,早在1989年两人就合著出版过《汉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期的论定是中国修辞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较为通行的“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观点尚有许多可质疑之处。修辞学研究也必须坚持“例不十 ,法不立”的立论原则。先秦时代已不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 ,而是成熟期 ;许多例证表明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于商周甲骨金文时代  相似文献   

4.
《文则》是宋代著名语言学家陈騤所作,它不仅奠定了陈氏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突出地位,而且也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研究汉语修辞规律的系统性专著,可谓是中国“修辞学  相似文献   

5.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6.
王易是中国20世纪早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修辞学家。《修辞学通诠》代表了他的最高学术成就,体现了修辞学在当时的发展水平。王易建立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品位的修辞学体系。其修辞观的核心不是美辞而是动情。其方法论原则不是绝对化而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的修辞研究在“五四”以后逐步从文学批评的范围解脱,《修词学教科书》(1905)、《修辞格》(1923)、《修辞学》(1926)第一系列著述的问世,标志着修辞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发凡》(1932)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胡裕树语)①解放后的《修辞概要》(1953)、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等,以语言单位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为纲,进一步阐释了修辞学的“语言本位”的特质,拓展和规范了修辞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多层级学术共同体构建的修辞学科大生态,涌动着相关学科的思想能量,也向相关学科输入修辞学的思想能量,《中国修辞学:学科之问和学术之问》围绕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追问学术逻辑;《新世纪以来中国修辞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论》和《跨学科视野下的修辞研究——以2013年度CSSCI来源期刊为考察对象》,一  相似文献   

9.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一)取材全面、新颖、真实。所谓“全面”,指基本上占有了本世纪内与修辞学有关的资料。正宗修辞学论著自不待说,其他语言学专著中的有关章节或与修辞相关的其他论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辞史》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修辞学界在汉语修辞史成规模研究上的空白,线条性地勾勒了汉语修辞活动的发展脉络。该著无论是对史料的采录还是在具体论证上都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对悠久的汉语修辞史作进一步的准确描述和精当分析做了扎实的拓荒尝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修辞史》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修辞学界在汉语修辞史成规模研究上的空白,线条性地勾勒了汉语修辞活动的发展脉络。该著无论是对史料的采录还是在具体论证上都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对悠久的汉语修辞史作进一步的准确描述和精当分析做了扎实的拓荒尝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除新兴学科外,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学科的过去,认识该学科的现在,展望该学科的未来。修辞学史之于修辞学也同样。而且受这种内在必要性和研究者学术冲动的驱使,修辞学史的园地已是花香满园了。它们有的侧重史料整理,有的侧重哲学思辨,更多的是以史引论。郑奠基、谭全基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郑子瑜、宗廷虎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吴札权的《中国修辞哲学史》、  相似文献   

13.
郑子瑜因其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授中国修辞学变迁的学术经历及其后的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崇敬。但修辞学史家的学术身份遮蔽了郑氏卓有精见的另一面:修辞诗学研究。本文作者以郑子瑜寄赠的《诗论与诗纪》为例,兼及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郑子瑜部分论文,指出郑氏的修辞诗学研究不应该被忽视,阐释修辞学和诗学互相纠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池昌海教授的《先秦儒家修辞要论》,在先秦儒家修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全面系统,重视综合;资料翔实,重视考据;以点带面,重视实用。为修辞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孔子最早研究修辞。应该说,他是我国修辞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孔子的修辞理论一部分保留在《论语》一书中,另一部分保留在其它古籍里。这些理论虽然是片断的,不系统的,但却是零珠碎玉,见解精当。如果把这一些零珠碎玉搜集起来,加以分类汇编,并作些阐释工作,就一定能显示出孔子修辞理论的完整性。这样做,不仅是确立孔子在中国修辞史上地位的需要,也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刘卫玲 《学周刊C版》2010,(3):195-196
陈骙的《文则》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修辞的著作。陈骏对修辞格的界定、修辞效果的分析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修辞学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总结《文则》中的比喻修辞格.并试对其界定和功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陈骙在研究辞格时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卓然有成,也颇富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将语法与修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阐释了汉语中种种不易解释的语言现象;二是对修辞学的研究具有全局观,较早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修辞学学科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三是善于概括归纳相关修辞原则,重视修辞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四是重视在继承与借鉴中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从而建立起自己独到的修辞理论体系;五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修辞现象,为后人开展汉语修辞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万云的《钱钟书修辞学思想演绎》是一部系统研究钱钟书修辞学思想的学术著作,该著把散见在钱氏十年几百万字著述中的修辞学思想整理出来,演绎成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成了中国修辞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抢修工程,并在此基础上,也生出高万云自己对修辞学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