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在时代的昂扬旋律中“撞击辐射”、鸣锣开道,必须要踏着时代的鼓点奔跑前进,勇立时代潮头。可见,新闻工作者如无“踩点”意识,则无法找到采写的着力点、立足点和得力点。这包括五种意识。 一、抢点意识 “踩点”是技巧、是结果,而“抢点”——走在时代前列,以超前感知采写出具有切中时弊、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新闻,则是一种谋略和能力。 这种“抢点”,主要应着力于抢未知点、发展点、转折点、变动点、临界点、疏漏点和过敏点。人类理性认识上的模糊点、行动上的探求点和情绪情感上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应当使新闻工作者在瞬息万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人们注意到有不少精采绝伦的妙球,尤其是门前一脚,都是通过队员抢点成功而射入的。抢点,反映了足球运动员的敏感和进球意识,是一个进攻型运动员成熟与否的标志。这和我们采写新闻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面对的新闻天地,也和足球运动场一样,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记者,如果缺少足球运动员那种抢点意识,一些精采的稍纵即逝的新闻镜  相似文献   

3.
在足球比赛中,当进攻一方将角球吊射到对手门前时,进攻方与防守方队员都会随着足球的飞行轨迹快速移动,冲撞、卡位、跃起,争顶头球第一落点,触球射门.如果争抢头球第一落点失败,进攻方和防守方队员会快速拼抢第二落点.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也应该有足球运动员争抢头球的“抢点”意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编辑,有时看中了一篇稿件,为了让其出新或有可能成为精品,常常要求记者补充点背景之类的材料。遗憾的是,记者十有八九提供不出来,大多回道:“那个没有问到。”或“这个没有想起来问。”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话: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  相似文献   

5.
媒体传型期的记者应该追求点什么?首先追求能力素质的转型。新闻工作者朝花夕拾去采集,一直扮演着狩猎者的角色,搜集读者有兴趣了解和欣赏的“奇花异卉”或“珍禽异兽”.但记者的眼光决定了新闻的品位,记者必须练就独有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记者应该在借鉴其它媒体优长、提高策划能力和张扬写作个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据《新闻出版报》记者姚贞报道,新华日报拆除“口子”壁垒,创新采编机制。下面摘登的是记者的目击记: 上午8点20分,新华日报社九楼会议室里己座无虚席。总编辑周正荣轻轻一声“开始吧”,围坐在会议桌边的记者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报告选题:“昨天发生在宁六公路上的毒气泄漏事故,目前抢救情况如何?我想去作跟踪采访。”“猎头公司挖人才手法大异国有公司,我想去他们那里挖点内情。”“南京住房分配货币化已进入倒计时,有关部门将发布新闻”……周正荣静静地听,不时给记者一个提醒或点拨。上午9时,选题会结束,各位记者分兵出击…  相似文献   

7.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记录者而非司法官.明白了这点,那些动辄训斥被采访对象的记者,或能多些善意;那些以为记者“啥都能采访”的人也会明白,有些领域,记者应止步.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要学会十八般武艺,“发掘”工夫和“开拓”功力,应是其中的两项。发掘,就是从平平常常的动态或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发现新闻价值,并且挖掘出报道新意来。这就要求记者独具慧眼,即“新闻眼”,善于寻求独特、新鲜而深刻的意境。而记者要有敏锐的“感触进发点”,就必须具有我国古人所提倡的那种“一意求新”精神,“多识前言往行”,即多搜集事例和言论方面的资料,以供采写和研究时使用。  相似文献   

10.
调研基地与调查研究的方法杨健黄其庄建立调研基地,指记者根据分管行业或区域的特点,确定一个具体的“点”,经常深入“点”上了解情况,解剖“麻雀”,研究问题,从中发现新事物,揭示新矛盾,总结新经验。它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基地调研是我们的一大优良传...  相似文献   

11.
一般情况下,记者外出采访,面对的多是陌生的面孔。陌生人之间,不可避免地有一种天然的疏远和戒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社会知识和心理学常识,寻找两人的“接近点”。通过“接近点”的桥梁作用,迅速缩短两人间的心理距离,使采访对象如同见到老朋友那样配合记者的采访,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笔者认为,记者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寻找与采访对象的“接近点”:  相似文献   

12.
活跃在基层的通讯员。往往被称为“土记者”。“土记者”通常服务于一个单位,生活和工作圈子狭小,新闻素材相对就要少些。诚然,专职的记者、编辑不论是职业、阅历、技能等诸多方面皆优于“土记者”,但是,如果“土记者”能排除心理障碍,扬长避短,就会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至少有两点:一是更熟悉本单位  相似文献   

13.
搞新闻的人都知道,消息写作在处理时间要素时应遵循“最近点”原理。“最近点”即消息所选择的时间要素,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消息中的时间要素违背“最近点”原理,则是旧闻,而不是新闻、那么,怎样应用“最近点”原理处理时间要素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 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 一般来说,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最近点”。记者要竭力捕捉这个无需重新寻找的“最近点”,快采快写快发稿,在消息导语中写下“今天”和“昨天”。对于那些不断出现新情况的爆炸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4.
杨陈晨 《声屏世界》2006,(11):66-66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6.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17.
吴文峰 《青年记者》2006,(16):67-67
专业报的记者,由于对行业工作比较熟悉,写起此类稿件来往往比社会上一般报纸的记者得心应手。但也存在着一个慧眼识“点”的问题。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是行业内各项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只有善于从这些“点”中找出“亮点”为我所用,才算得上一个称职的专(行)业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词典里对“平衡“一词的解释是: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新闻调查》在对记者提出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中就包括:冷静、客观、平衡、深入、质疑、人文,同时要求记者做到以下四点: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和平静的心态。由此可见,“平衡”不仅是在做人、做事上尤为重要,在新闻报道中更是有着它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我和军报每个记者站(点)都有过沟通,或了解情况,或研究工作,或交流业务。一些记者谈了不少苦衷,有的反映稿子难发,有的希望报社多关心记者站的利益……听了这些“苦衷”,结合当月阅签来稿,我想起了记者功夫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