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来建平 《青海教育》2003,(10):37-3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安塞腰鼓》正是以诗载情,达到了“情”、“辞”、“文”、“理”的完美统一,创造出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意蕴美,也创造出阳刚火烈、酣畅淋漓的形象美。《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一曲腰鼓擂出了黄土高原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的萌动与爆发,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礼赞。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但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无病呻吟的文章居多,虚假感情的文章不少。殊不知,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本源。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而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如果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丈心雕龙·情采》)古人作诗也提倡“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可见,情乃文之根,在整个教学中,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正>《文心雕龙·情采》中写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1]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情”往往被视为文章的灵魂与命脉,因此,读古典散文,紧要之处便是体认作者独特的情感经验。但是,作为散文的《登泰山记》自面世以来便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清人蒋湘南批判这篇散文“井底看天,岂无珠斗,转笑岱顶,空立搔首,其弊也醉”[2]。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能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表达了真实的感情。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卷七》)他把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觉得没人没事可写 ,没情没感可发呢?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 :“故情者文之径 ,辞者理之纬 ,径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 :一是情理 ,一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与运用 ,是文章的“纬” ,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常言道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和“质”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情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本也”。由此可见,一篇文章,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  相似文献   

8.
<正> 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形象,窃以为是情感。 在我国,晋代的陆机就在《文赋》中,总结了文学创作经验,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多次论述文与情,情与辞的关系。所谓“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所谓“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为纬”,无不把感情的表达和交流看作是文  相似文献   

9.
陶斯亮同志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博得了亿万读者的共鸣.凡是读过这封信的同志,没有不为之感动的,真可说是“握拨一弹,心弦立应”,  相似文献   

10.
没有感情,就没有文章。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刘勰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理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可见,始终伴随着作者写作过程的情感活动,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阅读文章时,倘若能潜心探索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轨迹,不仅有利于把握作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 ,差不多都是艺术精品 ,其语言精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特别是抒情散文尤为突出。而散文所抒发的感情只有通过读 ,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所以 ,加强散文的朗读教学 ,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思想的感受 ,提高独立阅读欣赏的能力 ,又可使他们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语言 ,提高运用艺术语言从事写作的能力。要读好一篇散文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文心雕龙》)任何一篇好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开始作文的发展等级分由之前的10分提升到20分。对发展等级的评定按4项15点,就其中两点或两点以上进行打分,非常突出的可以打满分。有“文采”是其中的一点。“文采”就是文章的文辞、风采,也就是说写文章不光注意思想感情的表达,还要进行文字锤炼,讲求藻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作者把文章的情感与文采比作一经一纬,说明了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有文采”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最具操作性的。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作“凤头”,如果把文章的“凤头”写得引人入胜,充分展示个…  相似文献   

13.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陶斯亮同志用“心”写成的,用“血”写成的。 全文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陶铸同志在一九六七年  相似文献   

14.
“情者文之经”,文学的特殊力量在于感染,在于以情动人,使读者受到熏陶。女作家茹志鹃的《百合花》(1958年3月《延河》),通篇洋溢着军民之间、革命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骨肉深情,也充满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怒之情。 《百合花》是以情动人,以情取胜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辞见。盖沿隐以致圣,因内而符外者也。”大凡感情有所激荡,自然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用文字来表现。一般说来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显赫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愁伤忧思,谱《九章》赋《离骚》,以托愁志哀。而《九章》中的《惜诵》和《离骚》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的,细玩这两篇作品,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相似与相异处。尝思拿来比较,或很有趣,今尝试为之。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感情是写作的基础——文学创作是这样,文章写作也是这样,甚至连阅读都是这样。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下了一句名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写作和阅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又可见,古今中外的大家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  相似文献   

18.
一、“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编者注云:“句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这里把“句”字释为“句画”,“性情”乃指所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愚谓“句”通“钩”,是勾摄、勾致、吸引、引诱之意。《鬼谷子·飞箝》:“引鉤箝之辞。”注云:“谓诱致其情。”“性情”非指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感情,而是台下听众的感情。“句性情”是说柳敬亭说书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紧紧抓住听众的情绪。观下文“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益信当作如是解,方能前后一致,且合乎评书艺术之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小米的回忆》是老一辈散文家曹靖华同志一九七七年三月发表的一篇散文。不少评论文章赞扬它是一篇意胜辞朴、主题深刻的佳作。但关于其主题,却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说,作品的主题是反映了“亲切和温暖的民族感情”;有的说,“小米,象征着艰苦奋斗,小米的精神更是革命艰苦岁月给我们留下的革命珍品。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如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只有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才能受到作者的感染,领悟作品生动丰富的内涵。一、从感情态度中感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是说,写文章的人因为感情触动而产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