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题西林壁》诗。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了解一下苏东坡游庐山赋诗的始末,是很有必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经朝中友人多方营救,方得从宽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到任。后于  相似文献   

3.
周陶富 《新读写》2020,(1):42-44
一、写作背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億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写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可以算作他大半生的总结。宋神宗3年,苏轼被贬黄州(今黄冈)。当时黄州非常荒凉,苏轼生活十分艰难。但苏轼这个人的超人之处是,生活给他酿造了杯苦酒,他能用艺术的琼浆把它稀释。黄州形成了他第一个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首论画诗。苏轼(1037—1101)是宋代杰出的诗画大家。他从韩干所画马和李伯时所画马的比较中,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绘画主张。李公麟(伯时)是苏轼的诗画好友,两人诗画交往甚多。伯时画马神情俱在,深得苏轼好评,所以全诗充满了对他的赞扬。诗的开头两句,写苏轼深居官府为公文缠绕的烦恼心情。“如乱丝”三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繁杂政事的厌倦情绪。但当他看到伯时笔下那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骏马,便立即为其“势与落日争分驰”“奋迅不受人间羁”的神态所感动,精神为之振奋起来。接着以汉对盛产西域的“天马”为喻,  相似文献   

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中,号东坡居士,亦称“大苏”,或“二苏”(苏洵长子景先早卒)。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出自一个传统文学世家,早年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他善诗善画,善词,善书法,文章更可与韩柳并肩。他的诗现存四千七百多首,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既具有宋诗的一般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的书法、绘画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书法被列为“苏、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之首。…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7.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出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题原冠有“六月二十七日”字样,编入课本时略去。  相似文献   

8.
这首五律,是唐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秋,诗人五十三岁,游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即诗中江城)时所作。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怀人。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点  相似文献   

9.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个古代才女。叫苏小妹。不知道?那她的父亲和兄长可是鼎鼎大名的哦,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宋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和小苏苏辙。 这首诗其实就是苏小妹调侃苏轼…(苏东坡)的,因为苏轼的脸长得特别长,有点像马脸,辜负了他风流才子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首诗:“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中唐时期文经武纬德馨的裴度(公元765年—839年),这首诗题为《溪居》,是裴度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全诗写得清新自然,是典型的隐逸诗。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进士。据说这一年裴度赴京赶考前,在洛阳请相面先生相面,先生看他其貌不扬,身材瘦小,很不入相,就说他这副  相似文献   

11.
按课本第 110~ 111页所说 ,文天祥的不朽之作《过零丁洋》作于被捕之前。这跟《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也自相矛盾。“文天祥”一目中介绍说 :“12 78年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 ,押解经过零丁洋 (今广东珠江口外 )时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 ,劝降张世杰 ,他坚决拒绝 ,并写下此诗作为回答。”另外据《中国通史》第五册 (蔡美彪等著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449~ 45 0页 )更详细的介绍 ,文天祥是在被俘后押解经过零丁洋时 ,写下了这首诗。因此 ,课本的表述 ,应为 :“12 78年 ,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  相似文献   

12.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第二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人都认为,“羽扇纶巾”指周瑜的儒将装束。笔者认为也可以指诸葛亮。理由有三:其一,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词写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即景抒怀,引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对于这首诗的题名,亦即是“晓景”还是“晚景”,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一“晚”一“晓”并非  相似文献   

14.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检校小部员外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元丰六年(1083年),张怀民(梦得)被贬  相似文献   

15.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事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格调清新,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郅(今陕西渭南县)人,唐代著名诗人。现在留下的诗还有2806首。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写于公元820年(48岁)的深秋。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州行政长官)。白是先一年由江州司马晋升此职的。这时又接到穆宗的诏令,召回京城任职,异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充满喜悦情感的小诗。对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目前有不同看法。一本小语辅导资料上说:“这首诗写作于长庆元、二年(公元821、822年),作者在长安时。”作者于  相似文献   

16.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北宋有位大夫叫王祈(qi)。他作了一首咏竹诗,自己感觉比较满意,就决定拿给大诗人苏轼看看,希望得到诗人的一些好评。不料苏轼读完那首诗以后,指着诗上的两句:“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笑了笑,说:“你写的竹子,看来是叶子太少了吧?”  相似文献   

18.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破敌的诗,选自唐代卢纶的《塞下曲》(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原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才华横溢的卢纶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见《新唐书·卢纶传》,他曾在浑瑊河(长城外,今内蒙中南部)元帅府任判官,这六首诗想必就是当时之作。不料有位已故的著名数学家生前对此诗发过异议,这位数学家曾用一首唐诗与“四人帮”在川的黑爪牙作斗争。那位女爪牙不通数学。他只得跟她耍弄文学  相似文献   

19.
<正>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诗论家把他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在盛唐诗坛鼎足而三。王维的写景诗具有高度成就,而在王维写景诗中数量更多、更富有特色的是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创作上,王维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由于王维的诗歌艺术修养很高,并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就帮助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  相似文献   

20.
一、《咏柳》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县)人,唐朝武则天时进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后来回乡做了道士。他的个性旷达,喜欢饮酒,和李白是好朋友。他的诗通俗清新,挥洒自如。《全唐诗》存他的诗一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