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罗马剧场文化是时间和空间交互作用的文化.其剧场建筑形制对它的剧情表现有相当影响和特定的意义即什么样的戏剧就表现为什么样的剧场,且这些剧场还都是其文化的特定表现.古罗马剧场与它的戏剧一样,有其自身的光辉.中国剧场也与其本身文化紧紧相连.通过二者赏析,东,西互补,进而丰富繁荣我国剧场文化.  相似文献   

2.
与历史悠久的戏剧创作相比,剧场性的理论探讨则是较晚的事情。在国外,最早将"剧场"(theatre)作为一个概念引入戏剧研究的,是19世纪初德国的奥.威.史雷格尔。到20世纪初,对剧场性的认识有所深化。但欧洲以剧为诗为传统,对剧场性的探讨一直处于批判与肯定的争议与起伏之中,经历了由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反现实主义的三个阶段两次转向。1919年,美国戏剧家乔治.贝克《戏剧技巧》的问世,对"剧场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此,西方戏剧界对于剧场性比较重视,20世纪30年代后兴起了"剧场主义"思潮,否定剧本的价值,消解戏剧的文学性。到20世纪50年代,剧场性研究在当代西方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场"论的出现拓深了剧场性的认识,并在60年代又兴起了"剧场意识"的潮流,抵御着影视对戏剧的冲击;在中国,对于剧场性的探讨是在20世纪开始的。1914年,黄远生在中国戏剧理论界第一次提出戏剧文学的剧场性问题。20世纪20年代,陈大悲、洪深、熊佛西等都重视剧场性,但都没有从正面展开研究,剧场性在戏剧界并未得到真正重视。进入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勃兴,剧场性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但除了向培良、洪深、熊佛西继续提倡,但没有涉及剧场性本质,直到曹禺的出现,才第一个有了明确的剧场性观念,始终将它放在首位。此后,剧场性并未被戏剧界真正认识。直到1983年,高行健在"戏剧观"讨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剧场性"概念,但既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认识不全面。到90年代开始,剧场性又被学术界重视起来,但仍存在不足。因此至今中外学术界和戏剧界对剧场性都缺乏全面的认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司法的剧场化是指在以"剧场"为符号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间内进行的司法活动类型,剧场化司法往往承载着秩序、理性、程序性、职业化等法律价值,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剧场化理论提供了形象的研究语境,同时张扬了司法的形式性,忽视了剧场之外的行为对现代司法的影响,使人们对司法的正义要求受到了挑战。在剧场化语境下,检察权的具体权能具有程序性特征,检察权与法律程序的正义价值具有内在契合性。把检察权研究引入程序法律理论视野,为检察理论研究建构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神庙剧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庙剧场是中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剧场形式,也是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剧场形式。当剧场的其它形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大多烟消云散之时,神庙剧场则因其宗教的庇护和独特的结构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存。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演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迹,至今仍然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宋代,神庙剧场与勾栏剧场是两种最有影响的剧场形式,然而神  相似文献   

5.
招贴艺术     
《课外阅读》2012,(2):70
《布偶》剧情简介:贪婪的石油商计划将木偶剧场夷为平地,攫取剧场下面丰厚的石油宝藏。一对好心的年轻夫妇得知他的邪恶计划,为剧场筹集了1000万美元,使剧场避免了被拆除的厄运。他们还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古代剧场史》序 关于我国古代剧场的研究,长期以来,大抵见于散篇文章,且数量很少,此外,中外学人的戏曲史著作中尝有论及(或偶有论及),但往往只是涉及某个时代、某个方面。三十年代出版了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有首创之功,惟因限于种种条件,对古剧场样式的演化和变迁的叙述,所缺方面殊多。建国以来,随着对戏曲文物的重视,各地古戏台陆续发现,尤其是在山西、陕西一带保存的金元戏台吸引了不少专业工作者去研究,产生过不少论文,也有很多探讨或可认为是数十年来最为集中的一次“古代剧场研究热潮”。这也在客观上为产生比较全面、丰富的中国剧场史著作创造了一种条件。果然,廖奔同志的《中国古代剧场史》“应运而生”。作者从八十年代起就研究古代剧场史,多有积累和心得。这本著作正是他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它的内容看来,确实可称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古代剧场史的专著。  相似文献   

7.
白傻子对《原野》的剧场性营造起了重要作用。一、在“积极赋形”中打破剧场的沉寂,创设规定性的戏剧气氛, 刺激受众的审美经验,形成了戏剧的剧场直觉强度;二、以痴傻人非逻辑的乖戾言行打破戏剧动作的逻辑,制造一种强烈的喜剧性,牵引受众的审美心理,增强了戏剧的剧场感知力度;三、在“双向服从和双向支持”中支配戏剧人物的心理,制造一种紧张的心绪与气氛,激发受众的审美欲望,加大了戏剧的剧场襄抉力度:四、在“泄漏”与“告白”中推进和完善叙事, 制造戏剧的情节链,引起受众的审美期待与感觉,造成了戏剧的剧场吸引强力。  相似文献   

8.
"模拟剧场"是模拟社会性的剧场艺术,是指在教室里模拟剧场的各种要素而进行的舞台演出。笔者以区域式戏剧活动《小熊请客》为活动内容,以"戏剧四要素"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寻求以"模拟剧场"作为突破口,对原先区域式戏剧活动进行空间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优化。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明确分工,加强合作,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埃普道鲁斯露天剧场,是希腊保存得最好的古剧场与古典建筑之一.剧场也以其极佳的声效而闻名于世,舞台上的声音能传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这个  相似文献   

10.
剧场化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因为课堂教学具备剧场化的特性。一方面,课堂具有构成剧场的基本元素,满足了剧场的实体性结构条件。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审视,课堂教学还具备剧场呈现的内在文化意涵。分析剧场化课堂教学的实质,它具备表演与教育兼具的教育目的、师生组成剧班的合作教学行为、艺术与科学并存的教学设计。以公开课为例,反观当下课堂教学现实,教师的剧场化课堂教学存在醉心自我展示,教育意蕴不足;机械遵循流程,“软合作”缺席;痴迷舞台设置,教学效果甚微;疲于后台演练,师生精力耗竭等问题。为追寻理想化的剧场化课堂教学,回归课堂教学本真,需要从转变社会角色期待、改良学校制度、培植教师内在自我等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eal how through school theatre activities under authoritarian rule, changes took place in pupil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regarding culture, namely, how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learning occurs. I use a historical case study, specifically the case of the Valmiera School Theatre, which was the leading theatre group, not only in Soviet Latvia, but also in the entire Soviet Union. My primary sources are eight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20 published memoirs, articles in the press, theatre programmes, and photographs. One part of Soviet pedagogy was aesthetic upbringing, which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state-funded collectives, including school theatre groups. By participating in theatre activities, students gained knowledge of cultural heritage (literature, theatre, art, etc.), the ability to perform and acquire skills in other practical fields, and developed an appreciation of culture as a value. I argue that 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theatre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students transferred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to a new context, namely, their places of work and public cultural activities (e.g. amateur theatres). This case study also reveals the specific role of school theat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learning, as well as some sensitive issu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orientated or form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 informal creativity of school theatre.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上海女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流入上海的花鼓戏中的女性演员为近代上海最早的女伶。髦儿戏的出现促进了上海戏园发展,又出现了专门的女班戏园,女伶开始登上城市戏园舞台,并在不久实现男女同台合演。女伶在上海舞台的出现历经艰难,但由于适应了近代上海娱乐商业化趋势、满足了舞台对女性艺人的需求、顺应了妇女解放的潮流,因而女伶队伍日益扩大,社会影响逐步增强,并折射了近代上海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raditional lecture theatre environments presen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light of increasingly large and diverse student populations. This small-scale study explores how blended learning through the game-based platform Kahoot! can be used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fered to students in these sp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44 final-year primar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employed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pre- and post-lecture survey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 in lecture theatres presented no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that gaming was successful in enabl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Students valued its competitive nature, the immediacy of feedback on their knowledge and structure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Students reported improvements in engagement, concentration and retention, although results for the latter were more ambiguous and would benefit from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为元杂剧代表作家,他创作的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独具语言特色:鲜亮活泼,明白如话,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关汉卿如话本色的语言,缘于他不以倡优为耻且长期生活在勾栏、行院和书会里,和下层人们生活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艺人,对下层艺人的活动、行为、语言都有着极丰富的感性经验,是真正的“梨园领袖”、“编修师首”和“杂剧班头”。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抗战时期安徽战场国共两党敌后战场的研究还很薄弱,应当进一步研究.文章首先介绍研究两党敌后战场的文献、专著、报刊、论文等资料情况,然后介绍研究两党敌后战场的形成发展、两党敌后战场的关系、地位与作用及皖南事变原因的主要论点,最后强调对问题的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8.
灵山寺是位于大别山区一个贫困县内的一座佛家寺院,在千年的历史中屡经兴废。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灵山寺在民间、政府、旅游开发方等众多力量的不同作用下,从一座山间小庙变成了闻名一时的“宗教圣地”、“旅游热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大变革”。文章以灵山寺的历史变迁为线索,重点通过对灵山寺近2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来考察旅游发展与寺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张力,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可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浚县正月古庙会存在着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浚县正月古庙会旅游品牌,实施有效组织和管理工作,整合更新庙会文化资源与产品,完善庙会旅游产业体系,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等方式使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