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科学》2014,(7):59-64
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联盟网络为样本,将联盟网络的结构属性和资源属性结合,考察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基于时滞效应的结果分析表明:企业在联盟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或创新积累越多,其知识创造越显著;联盟伙伴创新能力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联盟网络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随时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产学研共生网络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要素、特征和结构,并在产学研共生网络视角下,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从共生单元构成、共生关系形成、共生界面分布以及共生网络结构等方面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产学研共生网络理论在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特征,基于技术生态位视角,对联盟合作伙伴技术生态位的"态"和"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联盟合作伙伴技术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备选伙伴选择进行验证。研究有利于为联盟选择和评价合作伙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宋丽丽  康鹏 《现代情报》2018,38(5):152-157
[目的/意义]创建综合网络中心性指标,对客观掌握网络节点的地位,制定、调整虚拟企业联盟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点,将企业联盟视为复杂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中心性属性特征,选取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为基本指标,并采用TOPSIS方法进行多属性决策,对虚拟企业联盟成员进行网络中心性研究。[结果/结论]克服了单一指标的局限性,为考察虚拟企业联盟网络节点的地位提供新方法,并对虚拟企业联盟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与其他联盟的区别,构建基于主导者类型的联盟运行模式;其次,从提升科技创新视角构建联盟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两阶段关联DEA法对云南省2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运行效率比较分析,构建基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两阶段效率矩阵图;最后,对不同运行模式下联盟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总结不同运行模式下联盟的适用条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联盟网络由企业之间频繁的联盟合作所产生,网络中部分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会使得网络出现"抱团",但是鲜有文献对网络的"抱团"现象及结盟趋势进行研究。使用2000年-2008年间的中国汽车企业联盟数据,构建了中国汽车企业联盟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联盟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假设:企业结盟具有三元闭合的"抱团"趋势,并且这种"抱团"现象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为验证企业抱团的假设,使用了以三元闭合结构为基础的凝聚子群概念并对中国汽车企业联盟网络的凝聚子群进行挖掘。随后实证分析了网络凝聚子群的特点、子群中的特殊节点以及三元闭合的凝聚子群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据此提出了我国汽车企业有效嵌入联盟网络、提高网络创新绩效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联盟组合研究述评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通过与不同的合作伙伴缔结一系列联盟从而构建联盟组合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联盟组合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回顾,从联盟组合的内涵、理论解释、联盟组合构型特征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最后就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联盟组合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多维集成视角下的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体系,并着重就其他两个视角展开基础上的通用性方法视角提出了基于方法构件的技术评价方法的组合与选择思想,给出了基于属性匹配的评价方法选择研究思路,建立了属性匹配模型.引入了评价方法匹配选择有效性分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知识转移框架很难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很难发生且联盟极易破裂的问题,基于产业路径视角下的四种联盟组织模式划分也较为理想化。通过在共性技术视角下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点,本文得出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创新组织模式更加符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介入联盟的必要性,并根据政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联盟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政府在联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企业如何通过战略联盟实现有效的价值创造,是联盟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战略联盟控制方式对于价值创造效率影响的属性,并进一步探索了这些影响是如何在联盟过程中变化的。基于对365个中国企业间联盟关系的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并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莉 《现代情报》2018,38(3):145-149
本文在界定图书馆联盟概念的基础上,对图书馆联盟的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分析,以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为例,深入分析复杂网络视角下图书馆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认为在图书馆联盟的形成过程中,图书馆联盟成员会结合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有向选择,有向选择机理、学习机理、共享机理和协同机理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图书馆联盟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主题,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至今学界主要是从静态角度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集中于概念界定、联盟成员选择、资源投入、联盟成员信任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对此,分别从组建动机和目标进行概念总结,认为联盟成员的选择和资源投入是联盟稳定性的前因变量,联盟的规模、管理能力、激励机制、成员文化差异、成员利益分配机制、成员信任度等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深度,以及加强关于多联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下R&D联盟形成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网络嵌入性理论,从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个维度研究R&D联盟的形成动因。研究结果表明,R&D联盟效应的引导、勘探型战略驱动、减少不确定性以及形成战略网络能力4个因素是R&D联盟的形成动因。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研究R&D联盟的形成动因,能够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双边关系拓展到网络水平层次,从而为我国研发企业理性选择R&D联盟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并为R&D联盟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联盟网络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成为了理论界和实业界所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联盟网络的定义进行阐述。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联盟网络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联盟网络及其演化的内涵与特征,就当前国内外联盟网络演化研究的基本情况、重要文献作简要介绍;同时,对其演化的动力机制从内部驱动、外部驱动和协同驱动三方面进行综述。尝试对当前联盟网络的演化理论在逻辑上做出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渐进性创新技术属性及其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中小企业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特点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边际型创新和适应型创新两种类型,研究探讨了不同创新类型下的技术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隐性等技术属型。基于技术属性与企业创新类型二者匹配的视角,在对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的分析基础上,给出了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战略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吸收能力的联盟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嫚丽  蓝海林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0):89-91,105
战略联盟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特别是通过联盟进行组织学习更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企业的吸收能力为视角,研究联盟一方企业在联盟中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式与实现框架。首先,本文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文献回顾和界定,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联盟企业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学习过程概念模型,以及探讨在组织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汽车轻量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从网络的视角切入,对其治理结构和机制进行分析,指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动态网络治理新模式,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客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质量问题展开了多属性评价研究。考虑了基于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所呈现的新的属性特征。提出了基于熵权的客观评价方法。该方法基于熵的概念,根据决策矩阵确定属性的权重值,进而计算出各期刊的综合评价值以得到它们的排序。最后采用一个算例说明提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组织的视角,将战略联盟和竞争优势置于价值网的环境中研究,进而构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沙漏模型。  相似文献   

20.
战略联盟网络是创新网络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知识转移的平台,逐步得到广泛的关注及研究。战略联盟网络结构特征对知识转移活动产生作用的同时,还受到企业地理空间位置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生物制药行业1995-2010年战略联盟数据为样本构建战略联盟网络,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了联盟企业的网络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由于联盟网络结构特征可以改变资源与信息在地理空间中流动的性质,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在网络密度的调节作用下,地理邻近性对联盟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性对联盟知识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网络邻近性对联盟知识转移也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较高的网络密度能进一步提升地理邻近性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基于此,针对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战略联盟的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