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是他者和他人话语。他者意识就是通过他人话语体现的。本文以评析Ephemera中译文为例,从分析原作与译文中的他者意识入手,解读其平等对话关系完成的优劣,从而树立他者意识在翻译批评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将"上帝道成肉身"这一宗教神话作为隐喻探讨时并未依赖于从亚里斯多德至今有关隐喻性质的相互竞争的理论。他提出了"语言的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相对"的论点。分析这一新的论点可以从新的角度试图探讨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他称之为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借以音乐的多声部形容复调小说中的多个声音的共现是巴赫金小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单声部小说,人物思想成为其描述的重点,人物的语言与作者的语言具有同等的价值,他们互不融合且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诗学理论已成为文艺理论史上十分重要的内容,巴赫金的理论包含在他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之中,广场语言这一理论术语就是在分析拉伯雷的小说时提出的。广场语言不同于广场因素,巴赫金谈到两种广场语言,一种是像骂人话、指神赌咒、发誓、诅咒这样不拘形迹的言语现象,一种是像"巴黎的吆喝"、集市上的骗子和药贩的吹嘘这样的广场言语体裁。在拉伯雷的小说中广场语言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并具有现实层面、语言层面和世界观层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毁誉参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诡辩性的命题。考虑到"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是"二无一"公式的具体运用,那么论证"白马非马"的诡辩性也应该从此入手。本文认为,"二无一"这一公式有两点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另一个是类和子类与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正是这两个区分的缺失,造成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不断争议。  相似文献   

6.
民俗体育教育中的认知与建构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困扰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教育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借助自组织理论中的超循环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认知—建构"超循环系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认清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自身演进的认知与建构以及民俗体育在教育(传承)过程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其知识体系的认知与建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有效的推动民俗体育教育的深入进行,有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更加有利于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了知识界的争论,生态伦理学则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20世纪40年代,美国哲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学",这一理论成为了西方伦理学的主流,西方伦理学正式诞生,并在60—70年代蓬勃发展,目前生态伦理学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热点。但是,随着对生态伦理学的深入研究,生态伦理学逐渐出现各种流派和各种观点,而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客观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成为了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周晓霞 《阅读》2015,(10):40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个特殊的家庭,这就是"一"家庭。"一"家庭中有三个成员:a,an,one。它们都表示"一",让我们赶快来一睹它们的风采吧!1、one one是数词,表示"一",常用来修饰可数名词,侧重于数量,它有时可以与a,an互换。如:  相似文献   

9.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然"和"实然"状态之间是否总是一致的呢?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同学的关系时,认识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其实际行动与其认识水平是不相符的。研究验证了民族院校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应然"和"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矛盾现象。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承认并正视这一事实,其次要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通过价值观辨析程序形成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一种重要理论和行动准则,它是毛泽东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语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得最精炼概括,一语道破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之间关系如何处理的玄机。"实事求是"将作为一种真理性的原则永远在马克思主义者的脑海之中闪烁。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区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关于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语言简约,但内涵尚不明了,以致解者纷坛。本文试图在各位大家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抒情诗、意志说的观点,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和剖析。  相似文献   

12.
殷振琦 《阅读》2012,(9):24-25
我和同班赵惠是一对"冤家"。我俩只要一碰面,肯定会发生一场"唇舌大战"。俗话说得好"冤家路窄"。这学期,我和我的"死对头"竟然坐到了一起。这还了得,我们之间就像两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像开了闸的水,不约而同地涌进了教室。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座位旁。只见赵惠就像一只螃蟹似的横伏在课桌上,霸占了我的地  相似文献   

13.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是制定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体育活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科研的很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剂量—效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量、体力活动强度、体力活动频率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研究证据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在对青海省牧区中小学校"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分析影响"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保障因素。结果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与"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费与"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保障因素对"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强度不同,体育师资影响最强,其次是场地器材,最后是专项经费。体育师资达标学校"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好于体育师资未达标学校;专职专业体育师资相对于专职非专业体育师资对"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场地器材达标学校"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要好于未达标学校;场地器材对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影响强度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经费与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其存在成为一利好因素的可能性。主观认识不存在障碍,体育运动安全防范问题也是影响"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创造性叛逆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媒介者、接受者及接受环境等方面来分析。而"忠实"这一伦理学标准一被引入翻译学,便引起了人们对其与"创造性叛逆"之间关系的争议。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现有的材料入手,结合自己的观点,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和王小波两位作家虽然来自不同国度,但是在其作品中都不谋而合地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作品的语言方面来解析詹姆斯乔伊斯和王小波的作品中的狂欢化特点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密切。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都对体育进行过相应的理论阐释。不同的思维与立场,观点与结论应该存在差异。但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都很强调体育在强身健体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身体与灵魂"的问题上殊路同归。从他们的思想中得出我们要养成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意识;要学会保健养生;要掌握和理解"身心俱健"的健康内涵。  相似文献   

18.
跑了一辈子的农村,也得了一个让我这辈子都引以为豪的称号——"田坎记者"。作为记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交的朋友肯定不少。但在我这辈子所交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已超出了记者与采访对象范围的"田坎朋友"。"成友,你有空来我这里,我俩就街道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好好聊一聊。"前不久,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一个农村镇变为的城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黎明,以"命令"式的口吻给我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建构主义STS与科技政策研究传统之间形成了相互分离、相互不信任的局面。而韦伯斯特则提出了"服务型STS"理念,强调STS研究者应树立"决策服务",进入"政策之屋",力图打破STS与科技政策研究之间的栅栏。"服务型STS"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论争,温、诺沃特尼与韦伯斯特就政策之屋内STS所应扮演的角色、服务型STS与学术型STS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对话与博弈。针对论争,从"STS是否有必要进入政策之屋"、"STS的服务对象是谁"、"STS应采取何种策略与决策者对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未来STS应进入社会实践场这一观念。  相似文献   

20.
"人化性质""非必要性"与"追求卓越"是蕴涵在体育之中的3个重要特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巴里·艾伦的"人化物"理论的基础上对这3个特性进行哲学化的描述与定位,以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在体育史的维度上梳理在古希腊体育、中世纪体育与现代体育中"人化性质""非必要性"与"追求卓越"这3个特性的或隐或显的历史传递,由此实现在"人化物"理论与舍勒"内驱力"理论襄助下对体育史和体育概念的重新解读,形成对体育内在价值的挖掘,并在重构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哲学人类学方法在体育史中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