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体行动中,个体资源禀赋和偏好的异质性对行动结果产生复杂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并通过安徽农村的一个案例分析进行检验。研究结论显示,在农村集体行动中,农民遵循一种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相对公平规范;这个规范促使农民在公共品捐助中,依据富人行动所传递的友好或不友好的信息采取对等地行动;富人成为一个集体行动中的轴心人物,他们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集体合作能否成功。  相似文献   

2.
社会群体是否具有实在性,一直是建构主义-实在主义之争以及整体主义-个体主义之争的重要论题。文章将借助社会科学哲学中对社会类之因果力和不可还原性的论证,推断出群体作为一种社会性属性而非实体真实存在。我们与其把社会群体理解成吉尔伯特所说的"超个体的能动者",不如像图梅拉那样把它们当作个体特有的"我们-模式态度"之产物。  相似文献   

3.
汉娜·阿伦特在亲临艾希曼审判之后,对艾希曼的"无思"特性和"服从"行为颇为震惊,开始深入个人及其内在心灵生活的领域对导致个体责任全面崩溃、良知泯灭的"服从"行为背后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究,强调"思考"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天命。同时,基于对行动者"服从"行为下所隐匿的个人意愿的挖掘,阿伦特找到了集体行动中个人行动的基础,提出了"服从即支持"的观点,解开了个人与集体在纳粹极权统治下责任归属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大同"跪留市长"集体行动的实地调查,本文试图探讨在集体行动的组织和过程中,行动组织者是通过何种策略激发市民参与的。笔者透过文化社会学视角,对大同"跪留市长"这场集体行动进行历时性的描述,从行动修辞策略的维度出发对集体行动中话语修辞和符号资源进行了分析。在集体行动的动员策略中,笔者总结出行动组织者在行动过程中没有采用直接表达诉求的话语体系,而是使用"隐藏的文本"和"弱者的武器"这样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一、关于集体行动的理论综述1.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涵经济学中传统的"集体理论"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人集合在一起就是集体。集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具有理性和寻求自我利益的。集体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后,集体中的个体都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基于此,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必然会采取行动推动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然后自己才能获益。集体...  相似文献   

6.
"在先意向"是意向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塞尔在其语言哲学中对"在先意向"的研究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假设"在先态度"的存在。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可验证这一假设,并通过语篇分析证明这一假设在语篇分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5,(4):55-58
农村村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在集体行动过程中会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存在"搭便车"的行为,结果导致村民集体行动的失败。传统的以村庄为集体的行动模式不能在村庄开展有效的集体行动。本文根据村庄修建村级公路的案例分析认为,如果以村民小组作为集体行动的规模,对村民进行正向和反向有选择性的激励,并明确村庄公共资源的所有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村民"搭便车"的心理,农村的集体行动可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研究在当代哲学界方兴未艾,影响深远。但是对于意向性是否实在的问题,至今仍然争议颇多。斯蒂奇和丹尼特等人从意向并不实在的立场出发,提出意向性的取消论和工具论。与之相对,福多从意向具有因果力的观点出发,约翰·塞尔用"意向因果性"的概念,为意向实在论做出辩护。需指出,对于意向实在性的争论,重要的不是论证意向"由什么构成",而是它"能够干什么"。这种功能主义的论证也体现出意向性研究从语言分析向行动分析转变的实践性转向。  相似文献   

9.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是以共同利益关系的集团为分析客体,探析了参与集体行动的多种集团组织的行动原理与准则,为高校去行政化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解决思路。集体行动理论中的集团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所延伸的小规模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和有效性,集团成员异质性和有选择性激励等,是解决集体选择无理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释道安对老子本体论的承接有二无为道体,道不可言.他对老子本体论的改造亦有二一,老子之无可以生有,无的本体在先性乃是事实上的;道安之无则不生有,为全然之"空",其在先性乃是逻辑上的.二,老子认为语言虽不能言道,但可言具体事物,仍具一定的实在性;释道安则认为唯有彻底破除语言具实在性的观念,才能见到"真如".  相似文献   

11.
土地征收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利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可以为解决当前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以走出征地过程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集体行动的内部动员过程——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是防止"搭便车"从而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是以集体行动内部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为前提的,而对那些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并不具有解释力.在对一次弱组织化的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的个案分析中,提出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两个概念,对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何以可能给予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哈定(G.Hardinn)提出的公共地悲剧反映的是每个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而造成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它说明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集体行动悲剧的威胁。社会的进化就表现在经由"公共产品"与"道德",对集体行动悲剧的克服上。这就是社会进化的或文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重新建构了“家庭教育”这一概念与行动。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涉及政府、社会、父母与儿童等多元主体集体合作的行动。在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下,促进家庭教育行动是政府、社会、父母与儿童等不同主体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文化认同和共同利益夯实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信任与合作基础,家庭教育行动主体间的利益分歧和价值张力引发集体行动离散。促进家庭教育进步需要以治理责任整合调适主体价值与利益,统一集体行动,遵循集体行动的价值逻辑、组织逻辑与制度逻辑。家庭教育进步统一集体行动的关键在于以共同愿景来夯实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合作基础、以新图式重塑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合作机制、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升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合作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个体理性走向集体行动理性即金融主体由诉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向普惠人民、紧密联系实体经济转变,金融主体的治理结构、服务理念、服务政策与措施必须转向。本文基于新时代中国金融体系的行动特征,对金融主体走向集体行动理性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集体意向的论证蕴涵着唯名论和后果主义的立场,它们忽视了意向内容的普遍性道德条件。个体有功利动机同时也是道德主体,需在共同体内处理与他人的道德关系。道德理性主义解释了行动者的普遍性道德原则,实际上为集体意向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同时也揭示了意向内容的社会性涵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社团是一种蓬勃发展的自治组织和新生事物,在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活跃"第二课堂"教学、增进情感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纽带作用,深受大学生和社会认可。同时高校社团存在集团准入机制无序、集团运行机制无效、集团分利机制造成"搭便车"等现象,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具有共同目的和利益关系的集团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参与集体行动多种组织的行动原理与准则,而组建小规模集团和相容集团,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和提供公共产品等解决集体选择无理性的方法,则为进行高效社团有效管理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辩证地对社会网络进行功能定位,以中国社会关系网运作对个体行动产生的限制为例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的结构观是一种在动态中谋求个人的理性选择与集体网的制约间建立沟通桥梁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个人在社会网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个体又是嵌入社会结构中的,个人的自由余地受到人际关系网的制约,呈现一种"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桥"应对网络结构对个体的限制,在多重的网络关系中展现个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规范伦理学视野中的"认同"意味着行动的"合道德"理由;但是,这还不能达成道德行动的行为动机与辩护理由之间的统一,所以,美德伦理指出"道德理论与道德生活"之间的不和谐。本文试图通过对"认同行动"的拓展性分析,在以"行动者(Agent)"为中心的规范伦理学结构框架中解决这一"内在矛盾"问题。具体指出:"认同"是指称行动者的道德意向行动;而"行动"意味着行动者"个体认同"的伦理性现实。在此基础之上,"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种认同行动的区分,意味着现代世界中"伦理认同"可行性形态的道德哲学基础转变。因而,行动者的"认同行动"内蕴于规范伦理学的结构之中,拓展了伦理的"规范性"空间,并且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德性伦理的传统世界与现代性之间的混淆。  相似文献   

20.
在基于平行时间的视角对中美俄三个大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做了梳理之后,可以总结出"情境、主体、意图、行动、结果、评价和资源"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价值与信念、治理与制度、资源与机会、教学与课程、评价与督导"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观察点。随着主体层次变化,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也在相应变化。教育改革是改革惯习与场域文化的集体行动。一切教育改革都需从个体惯习找到突破口,并上升到场域文化的变化。在整个过程中,与意图相关的认知因素发挥着作用,同时,集体行动中因微观政治和社会互动的存在,教育改革也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特征。要保证教育改革的效果,需要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管理和评价。在行动科学的指导下改变学习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是教育改革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