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手机短信有“第五媒体”之誉,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人们也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方面,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有"第五媒体"之誉,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人们也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方面,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专家预言:以后我们的“数字”生活将被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这三种屏幕所占据。“以移动电话为主的无线通信,会改变传播业的格局,而一旦越来越多的手机成为具有收视广播电视节目功能的信息接收器,传媒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场革命”。①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丰富和突破其实,手机短信产生时,它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人际沟通和交流。它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具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突破着人际传播。用传播学的概念表达手机短信息,就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  相似文献   

4.
从手机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手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探讨了手机短信服务、手机阅读服务、手机参考咨询服务等方式在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媛媛 《新闻三昧》2005,(12):52-53
近年来,手机短信发展迅猛,据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2005年1月20日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手机移动短信业务量达2177.6亿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58.8%。作为正在崛起的“第五媒体”——手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形式,手机短信几乎集中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 手机档案馆的概念 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模式.从2006年的贵州省档案馆开通手机短信查档业务,到2008年泰达档案馆开通短信服务平台,再到2010年上海市档案馆提出“手机档案馆”,手机档案馆的发展已经是势不可当.手机档案馆并不是在手机上建立数字档案馆,而是改变档案馆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使档案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和及时,从而形成档案基于手机发展模式下的又一传播方式.手机档案馆是基于移动通讯和技术,在实体档案馆的基础上,通过手机客户端对档案信息的传播、咨询以及交流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作者认为:在讨论什么将成为“第五媒体”时,必须分清手机和手机短信的区别,手机短信只是手枧的功能之一,二者不能划等号。手机短信作为手机的重要功能,使得手机具有问鼎“第五媒体”的潜在优势。但手机在第五媒体的征途上还要走多远呢?这是此篇文章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中国记协举办“首届移动通信和新闻媒体研讨会”,与会者的共同感觉: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越来越接近一种新型信息采集、传播和消费样式——前景不可限量。近年来,原本单纯方便打电话的手机,逐步具备了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播和存储等各项功能,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等纷纷应运而生。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到2005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接近3.9亿,仅手机短信发送条数已经接近2500亿条。手机作为新的传播终端,以高效、便捷、及时、互动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赵志刚  高霞 《新闻前哨》2003,(11):34-34
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1000亿条,15至25岁年轻人是主要使用群体,每天平均要发送短信近10条。人们用手指疾速拨弄手机键盘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在拥有近两亿手机用户的中国,手机短信衍生出的“拇指文化”成了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0.
数字奥运中手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本身是一种通讯工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拿手机的付费功能来说,由于手机媒体本身还是一种具有小额支付功能的随身携带的电子金融工具.因此可以作为“手机钱包”使用,用户只要发送一条赋予了特殊代码的手机短信即可完成付费.用户在每月缴纳手机通话费时一并支付费用.或者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中扣除。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交系统从2002年夏天开始就可以使用手机短信购买车票。包括英国一家企业在内的4家欧洲运营商.联手组建了移动支付服务协会,一种开放式的,通用品牌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已经在欧洲各国试运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在国民中的日益普及,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其中,青少年又是手机收发信息的主体人群。产业部的统计表明,从2006年起,中国每年的手机短信发送量都超过4300亿条。俨然,手机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实现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有识之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视听·网络     
《视听界》2003,(5)
“第五媒体":从通讯终端到信息终端的演变http://www.sina.com.cn新浪网作者:田中初发表日期:2003年08月11日11:09 借助伊拉克战争报道、抗击非典报道,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手机短信新闻的发送和征订量呈现直线上升势头。手机彩信新闻定  相似文献   

13.
以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出发,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短信行为。研究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主要在同龄人中进行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交往本身已经成为传播目的,希望取得成功的手机短信息交换则是其普遍的心理期望,这一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手机信息互动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4.
简析兴起于手机短信的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信的兴起和发展,大大拓宽了手机的功能,手机也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传播媒介,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既然是媒体工具,对它就有认识、使用、管理的问题。此文分析了第五媒体借助于手机短信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手机短信的媒介特性,以及它与原有媒体将长期共存的关系等,本刊特予刊出,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手机网络及其软硬件的发展,手机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其中短信服务的出现,迅速催生了一系列基于手机短信的信息服务项目,如:手机报、天气预报等。笔者认为,作为传统信息服务机构的档案馆,利用手机短信这个新的信息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实时更方便的信息服务,也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手机短信服务的优点实时性: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及时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用户定制的短信服务信息,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 ,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 ,手机短信较好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 ,并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4):33-36
本文以手机短信群发这一新兴传播形式为出发点,分别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角度,解读手机短信群发的传播特点,展现群发短信传播方式对手机媒介传续传播方式的突破。同时,指出手机短信群发的传播形式中存在的问题,为手机媒介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在档案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手段,由于手机短信具有的快速、便捷、可靠、低成本等优势,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手机短信在档案馆中应用,将档案馆带入一个移动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王萌 《新闻界》2005,(6):140-140,14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的诞生。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第一条短信。直到今天,手机短信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中,它迅速被国人认可并接受,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和娱乐工具。短信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形成“点——点”、“一点——多点”的交互立体传播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短信传播中信息的流通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随着短信息转发速度的提高,信息会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短信已逐渐渗入人们的普通生活.汽车上,商场里,办公室里,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对着手机按动拇指的人,满耳都可以听到手机短信的提示音,“信息已发送成功”成了出现在人们眼前最频繁的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