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从基督教传统的角度出发解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悲剧主人公李尔、葛罗斯特以及考狄利娅的"死亡"命运,他们的死从基督教传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悲惨的结束,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永生",尤其是被缢死的考狄利娅就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闪烁着神圣的光芒,同时也预示着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家庭伦理悲剧。剧中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在几幕简短的出场,展现出了善良孝顺的美德。她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体现着她对父亲的敬爱和对亲情的重视,这正与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孝悌的主张相符合。本文试图以儒家伦理视角来分析考狄利娅的所践行的孝道,从而探究中西方关于孝悌以及人伦道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考狄利亚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人”的典型。莎士比亚以深刻的悲剧意识把考狄利亚的结局从一个“自杀者”的角色转换成一个“被杀者”的角色。角色的转换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大都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希腊古典神话和基督教的宝典——圣经中追根溯源,找到其原型。在四大悲剧中,麦克白夫人、奥菲利娅、乔特鲁德、苔丝狄蒙娜、考狄利娅分别对应着夏娃、耶弗他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海伦和安提戈涅,而高纳里尔和里根则与耶洗别一脉相承。在男权社会,无论是缺失话语权与主动权的女性,还是企图僭越男权规范的女性,始终都是被言说、被凝视的他者,终究无法跳出牢不可破的男权藩篱。  相似文献   

8.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里面,《奥瑟罗》的结构很有它的特色。具体地说,《李尔王》的结构除了主要情节之外,还有一个副情节,就是说,李尔王还有他的一个“影子”——葛罗斯特伯爵。在以李尔为首的主线下面,考狄利娅作为一方,高纳里尔和里根作为另一方,以葛罗斯特为首的副线下面,爱德伽作为一方,爱德蒙作为另一方.这一主一副的两根线索,交织在一起,正象色泽不同,但  相似文献   

9.
考狄利娅在《李尔王》中出现场次虽然不多,但她的个性特征得以鲜活的表现。她温柔、真诚、善良、有正义感。一些评论着眼于阶级因素,贬低和抹杀了这一形象所蕴涵的人性光辉。拨开阶级意识的迷雾,会发现理智、内心涌动着热情的考狄利娅不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是那样的富有朝气,且她的真情和博爱在历史的今天仍旧是这样的亲切,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悲剧创作观念。本文以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作品为例,结合作者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深入地分析了其悲剧性人物在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的困境与悲剧性,揭示了其悲剧性人物的悲剧根本。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莎士比亚不仅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喜剧,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人物命运的叙写向我们揭示了人性,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来总结出人性的相关特征,并由此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分析以及对其诸剧人物。情节安排的对比,试图揭示莎士比亚对悲剧效果的特殊处理和对人物描写的特殊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虽属悲剧,但从精神上说它具有喜剧特征。莎翁一改传统模式,塑造了悲喜双重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3.
在<李尔王>的译本中,原文中表示血缘本性关系的概念nature和love译成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孝",使读者产生了错觉,仿佛莎翁在原作中宣传儒家伦理道德观.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悲剧似乎十分经典的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的忠孝观:正面有忠臣肯特、孝子女爱德伽、考狄利娅;反面有不孝女高纳里尔、里根,不孝子、不忠之臣埃德蒙.原著中,莎翁借助李尔所呼吁的孝道(孝亲报思)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伦理义务,这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心目中,妈妈是个悲剧性人物,但是,她是史诗规模、莎士比亚级别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5.
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说”首次从人物自身寻找悲剧根源,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将悲剧原因深化为人物自身的性格冲突。“错误说”为性格悲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系列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哈姆雷特这一核心人物无疑是当中的关键,他是一个集合了"高贵与粗俗"、"理智与冲动"等矛盾的复杂人物,通过对他的刻画,莎士比亚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悲剧世界,本文就将对《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奥瑟罗的多重人格入手,探讨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内涵,包括对这一人物作为悲剧英雄与异族他者的人文主义分析以及对奥赛罗爱情的癫狂、戏剧冲突与人文主义之间关系和悲剧净化作用的分析,旨在揭示莎士比亚如何借人物刻画来表达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悲剧作了科学界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与环境、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是新与旧两个阶级、新与新的邪恶势力冲突的反映;邓肯的悲剧是旧的历史合理性毁灭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了最充分的审美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肯定性和否定性本质,富于审美性,是艺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经典著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嫉妒和诱惑,爱恨和毁灭的悲剧故事,其中所体现的悲剧内涵意蕴深刻,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真实、大放异彩的文学形象,尤其是奥赛罗性格特征的复杂性,为人物注入了深刻而饱满的灵魂,震撼拷问着每一位读者的心。从人物的冲突和矛盾抽丝剥茧地探寻奥赛罗性格的多层二重性,旨在深入认识人物和作品背后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虽然有着一样的悲剧人生,但她们经历着不同的苦难际遇。本篇通过对丈中两位悲剧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是不起眼的渺小人物,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样的艺术形象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