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CGSS2015数据,从文明礼貌、保持公共环境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敬老爱幼五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来看,我国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女性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高于男性,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越强,党员的社会公德意识高于非党员。中西部地区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本文最后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重视家庭公德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加强自我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公共生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提升影响深远.是否认可公共规则和维护公共利益是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在厘清公共意识和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基础上,试图从公共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增强公德情感、坚定公德信念,促使他们将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公德行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众交往公德意识教育、公共场所公德意识教育和人类环境公德意识教育。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代的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公德缺失现象,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本文试从大学生社会公德认同的挑战入手,对高校如何进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高校普遍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显著绩效。总体看来,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约1460名在校农科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调查,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的现象:文明意识淡化、自我意识过强、爱护公物意识浅薄及纪律意识淡薄。分析了其原因: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教育的缺失及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其对策:营造环境,制定制度,创建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的逆向式教育体系,加强实践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徐海祥 《教育探索》2005,1(7):101-102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全体成员为了维护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关系和公共生活关系.调节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明的积淀.是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共同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在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很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与践行以及接受相关教育的情况,以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通过梳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与大学生社会公德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主要就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及教育的对策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实际行为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因此,我们在构建适应新型社会环境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时,应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自觉践行上。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分析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对加强高校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日本国民对公共意识的传统理解以及战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的日本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探讨日本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大学生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应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开展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的法制化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优化网络管理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王文苹 《文教资料》2014,(4):138-14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在其国家、社会中权利、地位、责任等的认知,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观念、理念和情感的总和,它实际上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的认识和认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应从公民与国家维度、公民与社会维度、公民个体之间维度,分别强调其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共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六个方面。明确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是社会实践,将公民意识的培养紧密地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要在内容安排、方法选择、资源挖掘、机制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在“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坚持公民意识的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成长作出更大努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德有别于个人私德,它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产物。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社团组织既是其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潘英  赵来斌 《家教世界》2013,(8):206-206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公共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之使命,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面对的问题令人担忧,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以加强当代大学生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课题组对河北省700名城市小学生社会公德与其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城市小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小学生对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持认可态度。但是,仍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社会公德教育搞得一般和较差,有必要加以改善。为此,学校还要从根本上重视社会公德教育,活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德教育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尤其应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然而,不少学校却把德育工作当作软任务,忽视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致使一些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随意破坏公共设施,毁坏花草树木,污染环境卫生,满口污言秽语,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高尚的社会公德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产生积极进取、奋发…  相似文献   

18.
语录     
《中国德育》2014,(16):5-5
正@莫言:人都有一种自律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只有自己做好了,不去违反社会公德了,才能践行社会价值观。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给孩子灌输以坏治坏的思想。坏人干了坏事之所以不敢承认,坏人还要伪装成好人,说明道德的力量还是巨大的。@王石川: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地方。但反观现实,一些学校自身缺乏公民意识,对上是臣民意识,对下则是君主心态。事实上,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而不是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仇惠珍 《考试周刊》2014,(44):176-176
正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随地吐痰、口出脏话、破坏公物、浪费粮食、乱刻乱画等,给老幼病残让座的光荣传统也被某些人抛至脑后。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禁思考: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不能局限于提高青年一代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谈公德教育     
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加强公私观念教育,使青少年能以爱护公共财物为荣我们有的学生公私不分,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甚至把公共财物作为私有;有的学生对损害公物的行为无动于衷,对“长明灯”、“长流水”视而不见,对别人损害公物的行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听之任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公共财物是属于作为整体的劳动者所有的财物,是国家和人民的,公共财物除了受到法律保护外,也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保护。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每一位公民,作为学校的每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