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作者探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撰写时间大经贸部是五代后梁末年到后唐同光、天成年间,撰写者经考定可能就是敦煌名僧范海印和尚,主要理同有活动时间接近、巡礼地域基本相同、巡礼目的地一致等.  相似文献   

2.
陆离 《家教指南》2005,(3):93-98
敦煌文书P.3699<祈愿文>中的天下僧统触坚为公元824年以后的吐蕃佛教宗师;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都教授为当地最高僧官,下属有若干寺院教授,每个寺院教授具体负责管理敦煌僧团中某一方面的事务,该做法应来自吐蕃本部,为吐蕃僧官制度所特有;吐蕃统治敦煌中前期有一位翟姓沙州都教授,法号当为乘恩,原名翟涓.  相似文献   

3.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中的客僧有的来源于敦煌当地僧团,有的来源于敦煌以外地区.前者体现了敦煌佛教僧团是一个整体,僧团内部人员可自由流动.后者体现了敦煌与其他地区的政治往来和佛教交流.敦煌寺院安排外来客僧的住宿、饭食,同时也要统计主客僧人数并上报僧团,以便佛教僧团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4.
梁幸德是曹氏归义军时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敦煌遗书P.3564《寞高窟功德记》、P.3718《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中的《梁幸德邈真赞并序》、P.3016背《厶乙上沙州曹议金书状》、P.2621《张怀义卖舍契》、《梁幸德卖舍契》等皆有记载。敦煌遗书中对一位官员如此多的记载是比较少见的。从敦煌遗书记载看,梁幸德曾经在长兴四年  相似文献   

5.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1,(4):156-161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不断有学者校正。本文例举敦煌僧诗、蒙书、愿文等文书中的部分俗别字,以为补正。敦煌俗别字有正俗、通假、古今等,既是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也是我们在识读敦煌文献中必须留意的。  相似文献   

6.
<正>汪泛舟著《敦煌诗解读》于2015年3月由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敦煌诗解读》为"敦煌诗"解读选本,分上下两卷。全书解读介绍敦煌诗274首,包括杂咏与修禅诗、高(名)僧诗、佛经与道家诗、寓托与别体诗、敦煌古迹与巡礼诗、张氏归义军时期诗、流传敦煌节气诗、流传敦煌编年诗等。本书作者力求以通俗化的现代语言来表达和解释敦煌诗篇的内在意义,并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因此既是一部展现敦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西域求法僧的往来和归义军间的关系存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乃至敦煌佛教教团的情况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探讨这一问题.敦煌进入归义军时期以后,敦煌佛教教团废弃了吐蕃占领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了以都僧统为最高僧官的唐制,改革了教团管理机构.编造了教团管辖下的十六所大寺、三所禅窟的常住杂物(寺院财产)的名细册以及有别于一般民户籍的分别按寺院  相似文献   

9.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敦煌佛教的发展在历史上达到了鼎盛阶段.除了凿窟、建寺和度僧等兴佛措施外,佛经抄写也达到了空前规模.本文主要从甘藏佛经抄写题记和其他历史资料入手,分析了这批藏经的抄写年代.  相似文献   

10.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汪泛舟S4654卷,孙修身先生在《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一文提及,①海内外校录和研究者还有巴宙、郑炳林、张先堂诸家②。笔者《敦煌僧诗校辑》只录其诗(还漏录其题“萨诃”、“呈献”四字,“雁阁”、“勇战”...  相似文献   

11.
"师僧"是敦煌莫高窟题记和写经题记中经常提到的奉为之一,但这种发愿对象主要流行于僧众和居士之间,在俗众题记中较少出现.因而,此奉为有其特殊的含义.通过研究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感知往日敦煌地区僧团内部生活,同时也是认识师徒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吐蕃统治敦煌期间,在敦煌大兴弘佛之举,举措之一便是赞普墀祖德赞发起的大规模的抄经活动。为了完成赞普的弘佛意愿,僧相钵阐布贝吉云丹和墀祖德赞的王妃贝吉昂楚亲赴敦煌指导并亲自参与了佛经校对工作。在吐蕃官方政令的强力支持下,吐蕃在敦煌的抄经制度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本文将就吐蕃敦煌抄经事业中的惩治举措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森 《家教指南》2006,(5):107-109
唐代敦煌寺院中的僧人为僧、尼等赠送物品所用词汇多用"助供"、"助"(吐蕃占领时期);而五代、宋时期不见用或少用,但这类形式依然存在于寺院和民间,形成一种民俗活动,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寺院内外的一些赠纳习俗和互助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李正宇 《家教指南》2005,4(3):68-79
佛教颇重酒戒.但8世纪后期至11世纪,敦煌僧尼普遍饮酒,而官府、僧司、民众则对此视为正常,无所非议,表明这一时期的敦煌佛教不禁饮酒.敦煌寺院同一时期的数十件帐册对此有确切的反映.本文从酒戒松弛这一个特定角度着眼,揭示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性质,为敦煌佛教研究及中国佛教史研究推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15.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是晋人清谈总汇,所载东晋名僧支遁出现次数最多。支遁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与之交游的名士有谢安、王羲之、孙绰、王坦之等,思想复杂。名僧有竺法深、于法开等,学说各异。支遁的清谈活动,在庄学上立逍遥义,在般若学上创即色论,一方面使玄学佛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般若学的争鸣、佛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3):29-29,I0003,I0004
1、寺内僧多少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相似文献   

18.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6,(1):102-108
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存有丰富的俗别字,亦见有学者校正.本文从僧诗、蒙书、愿文、题记等中又辑录一些,如"群、郡"、"接、妾"、"狩、嘼(手)"、"翻、幡"、"受、寿"、"沙、涉"、"西、恶"、"享、烹"、"圣、政"、"唐、堂"等40余例,以做为对前文<敦煌俗别字补正>的姐妹篇.  相似文献   

19.
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都僧统是晚唐以降住锡敦煌的最高一级僧官。由于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没有遭受“会昌毁佛”的法准,而且在吐蕃王朝的鼓励下,佛教压倒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晚唐以后社会各阶层的崇佛风尚。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在咸通十年(869年)给朝  相似文献   

20.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