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300万返乡农民工需重找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第一财经日报》,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春节前,返乡农民工为7000万人左右,其中有2300万需要重新找工作。去除已经外出且仍处于失业状态的1100万人,留在当地尚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农民工仍有1200万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批改     
农民工子女获平等教育权 上海市草拟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若干意见》,将给予上海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教育权。这些农民工子女将能与上海市学生享受同等的各种法律赋予的权益,包括教育教学、参加团体组织、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评优奖励等方面。在“经济首都”上海,接近400万的外来常住人口当中,农民就占到85%,有325万之众,农民工子女约有32万人属于接受教育的适龄少年儿童。 评注:不要设想这是一种赏赐,再想想,城市的政府还欠农民工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周雪 《四川档案》2013,(2):43-43
春节是外出农民工返乡的日子,2013年春节前后达县档案人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服务.为农民朋友查阅档案资料提供方便。由于达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外出务工农民众多,大家充分利用春节回家过年时机查阅相关证明和凭据,因此春节前后到县档案馆查阅档案的群众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4.
对于青年农民工,现在有一个正式的官方称呼,叫做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中我们又称之为农二代、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于农村并在城市里务工的青年人。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的话,2009年从农村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1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人数为1.509亿,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由此可以看到,目前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群体素描这批由80后、90后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对他们进行一下群体素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亿多农民走出家乡,成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的出现,既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怎样在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2月2日-9日.楚天金报派出4名记者,分赴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温州、宁波、绍兴、义乌8个城市.调查农民工就业情况.在江城媒体中率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陆续推出了8个整版的专题报道。报道从为赴省外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引导农民工理性外出求职,做好服务,取得好的宣传效果。报道推出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省有关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给予充分肯定,中宣部新闻局第112期《新闻阅评》以《满腔热情服务积极进行引导楚天金报“赴沿海看求职”报道服务农民工》为题,专题予以表扬。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1800多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3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60万人。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几年来,我们把为农民工建立转移就业档案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全省范围内为900余万农村劳动力建立了反映农民工就业状况的专业档案,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245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59万  相似文献   

8.
出生于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1.6亿人,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就业领域更广,更为迫切地想要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9.
浅谈农民工档案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亿多农民走出家乡,成为农民工.  相似文献   

10.
董宽 《新闻三昧》2006,(12):4-7,32
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分化与重新整合,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完成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外出进城务工农民约为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人。然而,在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却始终处于社会地位引致权益剥夺的尴尬状态。自孕育形成之日起,这些离开土地、走入城市的流动劳动力便挣扎徘徊在城市生活的底层,个人权益及群体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相…  相似文献   

11.
张晓东 《青年记者》2012,(35):61-62
研究目的截至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并称"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①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01~2011年《山西农民报》"新闻.打工"版的内容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试图勾画出《山西农民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据2013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21-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总数的31.9%.从人口基数来看,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有待挖掘的、群体特征明显的阅读群体. 一、农民工阅读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要实现阅读,必须做到"五有":有能、有闲、有钱、有心、有地.  相似文献   

13.
据2013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21-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总数的31.9%。从人口基数来看,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有待挖掘的、群体特征明显的阅读群体。一、农民工阅读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要实现阅读,必须做到"五有":有能、有闲、有钱、有心、有地。"有能",即有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给农民工“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农民工失去了工作还可以回乡种田,进退有路,无后顾之忧。《邯郸日报》2004年9月刊发的《梨乡呈现农民“讨田耕种”新风魏县2000农户返乡种责任田》消息,传递出的政策信息,为外出务工的农民释了疑、解了惑。该文说,2004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尤其是减免农业税、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而且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数字还会快速增长,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将会长期存在,这一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的出现,既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礼会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怎样在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顺利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牛年春节前,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为1.3亿人.  相似文献   

17.
廖际标 《中国档案》2007,(11):42-4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这些农民工到城市就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便于政府加强管理,便于农民工外出择业,使档案部门也能切实服务"三农"建设,笔者认为为农民工建立健全档案是重要之举。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农民的身份,从事工人的职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既有别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完全意义上的农民。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亿外出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在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积累资金、技术和人才。然而,由于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农民工们为生计而远离家乡,经济状况大多窘迫,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在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他们既远离户籍地,又未完全融入就业所在地,成了一个边缘性的特殊群体。由于这个庞大群体的特殊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9.
关冒平 《大观周刊》2012,(28):59-59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就业压力大.工作环境,合法权益无保障,保障条件差,生活压力大五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更好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农民工大部分是农村户口,但又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特殊的社会身份,导致他们的许多权利受到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