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2.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有才能的先驱者、实干家,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这充分肯定了张元济在文化出版事业上的功绩,也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 张元济生于1867年,逝于1959年。浙江海盐人。光绪己丑(1889年)举人,与梁启超同年。壬辰(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他是翰林中几个富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之一。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当  相似文献   

3.
柳和城 《图书馆杂志》2002,21(12):72-74,66
《续古逸丛书》是著名出版家张元济(1867—1959)仿黎庶昌《古逸丛书》例,主持影印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部大型古籍丛书。从宋本《孟子》开始,到宋本《杜工部集》止,共收我国各个时期(主要是宋代)、不同地域的雕版精品四十六种、写本一种,计四十七种。起自1919年,迄于1957年,历时三十八年。所据底本借自国内外众多公私藏家,其中取于藏书家朱翼庵藏本的有八种,占六分之一,仅次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数。朱翼庵为何许人?他的藏书情况怎样?他与张元济有哪些交往?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4.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5.
张元济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出版家、目录版本学家和校勘学家。他在编辑出版历史文化典籍,弘扬传播民族文明成果方面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已经为世人所屡屡称道。而其在收集、整理与编辑出版地方文献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虽曾有人涉及,但却很少专门的论述。本文据《张元济书札》、《张元济诗文》、《张元济日  相似文献   

6.
忆父亲     
开篇的话父亲张元济号菊生(1867—1959),系清末进士,曾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即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教育与出版事业,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父亲遗著:《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王绍曾、叶宋曼瑛、汪家熔关于父亲的传记专著也相继问世。家乡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建立了张元济图书馆,后又于1987年及1992年两次召开研究父亲生平和思想的学术讨论会。国内书报刊物上也不断登载评介父亲事迹的文章。父亲一生活动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且均建树甚多。因而,有人提出应为父亲“正(?),即不仅称他为出版家、教育家,更可称他为思想家、改革家。仁者智者自可各抒高见,继续讨论。对我来说,他永远是一位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的好父亲。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五十二个年头,除几次短暂的离别外,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父亲思想遗产十分丰富,现在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9.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10.
傅金柱 《图书馆论坛》2002,22(4):119-119,101
张元济 (186 7- 195 9) ,字筱斋 ,号菊生 ,浙江海盐人。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 ,为近代有魄力、有远见的出版家 ,对我国近代文化史、出版史、学术史有过卓越贡献。他学贯中西 ,主政商务印书馆期间 ,编辑我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 ,编印《汉译世界名著》和《自然科学小丛书》 ,创办东方图书馆和涵芬楼 ,辑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张元济为辑印古籍 ,遍求善本、遗书 ,东渡扶桑 ,以抢救我国传统文化遗产 ,在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近代以降 ,中国古典文献大量流散…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济是著名的古籍文献版本专家和目录学家,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从1916年影印《涵芬楼秘笈》开始,50余年间,先后主持辑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十余种大型古籍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元济(菊生)先生早年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经手出版过大量外国翻译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史地和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1926年他退休之后,主要从事《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及《续古逸丛书》等大型古籍丛书及其他古籍的整理印行工作。  相似文献   

13.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9,(3):110-116
《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是一部由著名出版家张元济辑编、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古籍丛书。从1929年12月至1936年12月,先后出书十六种,清一色影印自日本各公私藏家所藏的汉籍孤本。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数十年来似乎未引起人们注意。大型古籍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不见有载;《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无目可查;以往张元济研究论著和中华学艺社相关史料即使提到,  相似文献   

14.
张元济是近代出版“开辟草莱”的人,已经是一种公认。张元济的同事与同志高梦旦(1870—1936)人们还不是太熟悉。此公是福建长乐人,原名凤谦,晚年只用表字“梦旦”为名,梦旦的意思是梦见长夜想望晨光的到来。这二个字,最足以表达他一生追求光明的理想。成事不必在我高梦旦是一位学者型的编辑,是本世纪初年一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1902年他从日本考察教育回国,与张元济一起谈到教育救国的志向,竞十分相投,于是张邀请高入商务印书馆。从此.高梦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张元济全集》(书信卷)搜集了张元济先生与友人之间的数千封书信,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及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张元济先生漫长的一生中学术交往广泛,全集亦不免有所遗漏。以下就是刊载在《江苏省立图书馆第八年年刊》上,张元济与柳诒徵先生之间的来往函,而全集未收。原信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元济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从1981年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多层次人士的欢迎,这是并不偶然的。 1.《日记》虽然只有从1912年到1922年各年,但因张元济交游广泛,如与康有为,梁启超、蒋百里、黄克强、朱启钤、胡适、丁文江等当时一批社会名流、学者都有接触,有的甚至是挚友,因而记录虽然简略,有时三言两语,却是秉笔而来的信史。茅盾在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记载了他进商务印书馆的经过,我们在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了柳和城的《张元济与〈永乐大典〉》一文,山东潍坊医学院图书馆陈洪波、郭益云、张翠萍寄来了《张元济与〈永乐大典〉一文失误多》一稿。由于我刊的专业方向不允许就此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元济先生是近现代著名的出版家和学者,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张先生与《宝礼堂宋本书录》的关系及《书录》在版本目录学上的地位谈谈粗浅的认识。一、张元济与宝礼堂主人潘宗周潘宗周(1867——1939),字明训,广东南海人,少时供职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 《图书馆杂志》第二期刊登的《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是叶宋曼瑛女士多年研究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这一科研项目中成果的一小部分。自二十年代末期迄今为止的五十多年间,国内外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的各位专家中,宋女士是最严肃的一位。她不仅不倦地掌握材料,而且跋涉万里进行采访。力图更多地掌握到一手材料。她的研究成果和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在论文中独排众议,充分肯定了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高  相似文献   

20.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