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嫉妒说"与"轻信说"不能将莎士比亚《奥赛罗》悲剧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度解释。从身份认同与他者角度,剖析奥赛罗对威尼斯白人基督教社会身份认同的困境、失败与否定,从而揭示其轻信、嫉妒、杀妻及其自杀的深层心理原因,重新解读奥赛罗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奥赛罗》的悲剧根源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嫉妒说"、"轻信说"和"身份危机说"这三种观点影响较大,且被广泛接受,但这些决不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最重要的原因。奥赛罗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于门第之差为悲剧埋下了祸根,他本人内心关于纯洁爱情的痛苦又无法消解,奥赛罗最终选择亲手扼死苔丝狄蒙娜,真相大白之后他只能饮恨自杀以谢天下。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特别是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出现时,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会因此有新的认识,得到新的阐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正是如此。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奥赛罗》是性格悲剧,是嫉妒毁灭了奥赛罗和他的爱情;是种族悲剧,是对黑人种族的歧视葬送了奥赛罗;是社会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等等。但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后,我们发现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可以对《奥赛罗》进行全新的解读和阐释。本文正是受此启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奥赛罗》进行的新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红 《文教资料》2007,(1):60-61
“东”字本义自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是许慎为代表的“日木说”,二是现代语言学家提出的“囊橐说”。本文考查文献,从中国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同《说文》中一说,并认为“东”字本义及其现代汉语中主要引申意义均和“日”有关。  相似文献   

5.
“异类”是白先勇小说中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在《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三部作品中,白先勇分别从政治、文化、道德角度出发,塑造了流离台北的大陆客、挣扎在文化认同危机漩涡中的海外华人,以及受到社会家庭双重抛弃的同性恋者三类“异类”形象。“异类”形象的诞生既与作家个人经历有关,也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作者所呼吁的以“超越时代的永恒人性”来解决“异类”问题因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而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在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塑造了几位耽于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物,威利·洛曼和他的两个儿子向往成功,但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酿成了家庭悲剧.本文从认同危机角度,分析他们的认同危机是如何在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中产生并形成悲剧的.  相似文献   

7.
基督文化“善恶一体”(或“善恶同源”)观念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在自己的悲剧、喜剧创作中,如《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奥赛罗》中奥赛罗、苔斯狄蒙娜等都是具有双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基督文化“善恶一体”(或“善恶同源”)观念仍然是深入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及主题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8.
徐慧芳 《文教资料》2007,(27):14-15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引起了世人的很多关注,众多评论家非常同情苔斯狄蒙娜的遭遇并纷纷评论其惨死之因。《奥赛罗》的悲剧是男主人公奥赛罗的自卑心理和白人世界的种族优越感的结果,这一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解读。  相似文献   

9.
序说:无谓的争论《奥赛罗》是一部性格悲剧还是一部社会悲剧,抑或只是一部情杀悲剧呢?这是莎评家历来争论的题目。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批评以静止眼光看待文艺作品,将其视为一个封闭自足体,然后力图去诠释其“永恒价值”和“唯一意义”。今天看来,这些争论是无谓的。  相似文献   

10.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经典著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嫉妒和诱惑,爱恨和毁灭的悲剧故事,其中所体现的悲剧内涵意蕴深刻,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真实、大放异彩的文学形象,尤其是奥赛罗性格特征的复杂性,为人物注入了深刻而饱满的灵魂,震撼拷问着每一位读者的心。从人物的冲突和矛盾抽丝剥茧地探寻奥赛罗性格的多层二重性,旨在深入认识人物和作品背后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莎乐美》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取材于《圣经》创作的独幕戏剧.通过细读剧本,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莎乐美的悲剧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之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一致、人物特征和“内部冲突”三方面解读《莎乐美》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3.
改编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莎士比亚把十六世纪意大利人钦蒂奥的小说《奥赛罗本事》改编成为著名悲剧《奥赛罗》,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伟大艺术家把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改造成为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举世闻名的悲剧。从而也赋予他所改编的小说不朽的生命。莎剧《奥赛罗》以深逐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精湛的艺术手法,如同磁石吸铁般地吸引了世界各地各时代的读者和观众。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以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与“应当”之间的不可通约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当代西方一些著名伦理学家的相关论述,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悲剧《奥赛罗》的最后一场是全剧的高潮。随着帷幕的徐徐降下,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些问题:“奥赛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莎翁对他到底持什么态度?”“我们应当把他看作无辜的受害者,还是看做造成他自己的悲剧命运的主谋?”“与莎翁的其他悲剧人物相比,奥赛罗的性格是否更简单一些?”对于这些问题,许多批评家和莎学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布莱德利(Bradley)和批评家利维斯(Leavis)。布莱德利认为:“他(奥赛罗)是个高尚的人,本不易动嫉妒之心,完全是那个没人味的家伙伊阿古所设计的阴谋诡计的受害者。”“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减少一点儿我们对他的敬仰和爱戴,而由于敬仰和爱戴,我们也就更加同情他。”布莱德利的观点符合这样一个原则,即:悲剧之所以有强大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够引起我们对主人公的无限同情。但是,不管它愿意与否,他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正是奥赛罗本人亲手杀害了自己无辜的妻子,而不是任何别人,如果置  相似文献   

17.
唐闻君 《文教资料》2013,(35):116-118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神话传说,由文学视角转向社会视角、从神话层面落至现实层面,从传统背景延伸到当下背景,结合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挖掘新世纪背景下女性获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及传统文化对各种危机的推动力,解析当代女性在社会身份认同道路上所遭遇的阻力.  相似文献   

18.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06,(6):18-18
前两年流行过一本书,叫《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作者乃是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的塞缪尔·亨廷顿教授。面对全球化、多元主义、世界主义的冲击,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主流价值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稀释,国家特性国民身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目睹这个现实,亨廷顿在书中非常焦虑地提出了“我们是谁,我们还是美国人吗”的价值追问。环顾中国当下的道德现实,我们的主流价值也存在着被多元价值边缘化的危险,淡漠了传统道德和价值,人们同样处于或多或少的“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危机中。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  相似文献   

20.
彭远华 《阅读与鉴赏》2007,(10):43-43,40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哪有“紫色”的呢?从修辞学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从感情的角度,褒义有“美丽的精灵”,贬义有“丑恶的灵魂”之说。为什么有“紫色的灵魂”之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