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海波 《青年记者》2016,(35):67-68
青春电影和爱情片、伦理片、喜剧片等相互交叉,显示其核心内涵及文化价值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青春电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如何将其从其他电影类型中剥离出来?如何在艺术表达、市场消费和价值导向上取得平衡,进而获得旺盛生命力?抛开感性认识,笔者下面试图就青春电影作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2.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令影视人心潮澎湃的时代:电影院线快速扩展,电视网络覆盖增强,影视人才需求倍增,影视院系遍地开花,影视作品收益可观,电影和电视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伴随着消费社会成长起来的影视艺术成为引领大众文化消费的排头兵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电视的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影视景观呈现出文化精神的商业化嬗变、芦肃命题的世俗化解构、艺术品质的娱乐化转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电影大片的时代,电影题材的人文取向和艺术情怀一再被忽视,然而这些却是电影这门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回顾过去22年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佳外语片”,以题材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获奖影片在文化层面、社会人文领域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对这些影片独具民族视野的世界情怀的解读,反思和剖析中国电影的“申奥”情结,以此带给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5.
奢侈品广告在电影中的隐性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消费品不同,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意图还包含了对产品基本功能以外的价值消费,如心理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收藏价值等.而观众观看电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费行为.精神消费是电影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共有的本质,不同的电影拥有各自特有的目标消费群,隐性广告则是二者过渡与转换的桥梁和节点.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年间,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艺术风范、文化态度和市场探索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弥足珍贵的经验。从早期形成时期的基本价值倾向来说,新生代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第五代"电影,二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巨大发展,新生代电影的创作走向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一种主流化的态势,即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市场因素的考量,向主流市场挺进,并在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协商中进行着多元化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7.
青春偶像剧是广受青年观众喜爱的艺术样式,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下,青春偶像剧既是一种青春消费,同时又具有消费青春的特征,文章从青春消费、炫耀性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探讨青春偶像剧中的消费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浪漫与毁灭青春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起,一直都是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别,这也是针对电影广阔的受众市场中,以满足年轻人这一主体受众群而产生的一种电影题材类型。无论是与好莱坞商业模式完美结合的美式青春电影,还是中规中矩的中式青春电影、菊与刀文化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刘晗  姚娟 《青年记者》2016,(14):72-73
“电影就是一个梦”,道出了很多电影人一生痴迷电影的缘由,中国第四代导演即如此.他们从电影的百废待兴中走来,承载着青春被阻隔的伤痛,却依然饱含着深情.他们的作品略带感伤的记忆,渗透着历史的悲怆和人性的复苏,以电影专业的艺术表现手法实践着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伊始,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正式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产量与票房的不断飙升,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实力。然而辉煌繁荣的背后不乏问题与隐忧。电影拜物教引起的文化贫血症正在日益侵蚀着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潜在的文化帝国主义垄断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丰富性和创造活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弱小且身份暧昧。如何转变电影观念,以电影作为文化的审美理想与灌注价值理性的精英意识来制衡消费理性和商品逻辑导引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的人文大道;如何在全球化挑战中寻找机遇,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当今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4.
赵珊珊 《东南传播》2015,(12):31-33
近些年来台湾青春电影以其清新的影像风格和细腻的感情抒写吸引着大批观众的热爱,然而台湾青春电影在过去由于过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忽视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台湾青春电影在不断经历摸索中创新与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本文试着分析台湾青春电影是如何成功转型,以至会给大陆青春电影带来怎样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赵世玲 《青年记者》2017,(32):103-104
电影的创意关乎市场的成败,随着近年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电影创意开始展现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美学取向,其中类型创意、人物创意以及影像创意就是比较典型的创意形态. 类型创意 我国当代电影大致可以分为艺术电影、类型电影、主流电影三大范畴,其中艺术电影主要包括纪录电影和先锋电影,在我国发展得比较缓慢,市场份额较少.主流电影在我国主要是主旋律电影,这类电影大多是政府部门投资拍摄的,主要是表现英雄楷模或者地方文化.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就是类型电影,而我国的类型电影发展过程比较曲折.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美国电视剧在全球范围的热播缔造了大众文化语境中欲望消费的神话,也不断谱写着消费时代艺术传播的新模式.本文主要以近两年来风靡全球的青春偶像剧<绯闻女孩>为例,结合其他美剧作品,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美国热播电视剧作品在艺术传播上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形式与特点,并对这些作品所负载的负面信息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袁志丽 《传媒》2016,(12):64-6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技术的提高,消费文化也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普及和深化.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使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自身生活的需求,非生产性消费欲望也亟待满足.在注重符号的占有及操控的消费环境中,许多文化产品不再具有精英属性,开始成为“消费型”的大众文化.中国的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消费文化特征.在消费型经济驱动下,电影市场急剧扩张,电影产业也趋于开放和多元.面对中国电影整体上升的新趋势,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品,如何满足市场的商业诉求和观众的心理诉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发挥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成为国产喜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创造小成本青春爱情电影奇迹,至此之后,以《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青春爱情片便一直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这些电影中,有些好评不断,创造票房神话;有些则被网友痛批,被称为"烂片"。那么,当今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即《致青春》)为例,从内容核心、文化消费以及存在问题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