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随着政务的公开,网络语境下公文传播载体呈现公众化、社会化、直接化的特点.公文传播与新闻传播不同,公文传播受众参与形式的特殊性,带来了公文受众参与途径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本文试对这种特点进行描述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真 《东南传播》2021,(12):53-55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传统媒体必须转变传播理念和传播形式,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对台媒体也不例外.为了满足台湾受众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受众份额、提升竞争力.东南广播公司等传统对台媒体全力推动新媒体改革走向深水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播理念和方式,精准服务受众,不断开拓传播渠道,实现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伴着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受众更为亲近的“对接”方式——“说新闻”在几年前应运而生了。这一新的播音形式,很快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刘芳 《传媒》2015,(9):70-72
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媒体微时代的到来,也改变着媒介传播的格局,而受众对媒介的重要性不会动摇.分析受众认知心理对媒介传播形式、传播定位和关注功能的影响,有助于媒介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壮大,短视频成为受众使用率最高、黏度最强的媒介传播形式。作为最大众化的视频传播形式,短视频视觉化的强参与性、强互动性等媒介特性,引发了卷入、围观、俘获的受众传播效果。本文基于受众互动仪式链理论,以短视频平台中的受众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短视频传播中受众卷入、围观的内在原因,以及受众被短视频俘获所产生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10.
梁恒贵 《新闻窗》2010,(3):58-59
以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标志的媒体革命时代,使现代传媒无论是在媒介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内容还是在受众地位、受众文化、受众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传媒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手机报以其出版快、传播广、互动性强、更新信息便捷等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面对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阅读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手机特点,让手机报的编辑出版更加吸引人,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当前手机出版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分析手机报在内容管理、编辑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证了艺术传播和新闻传播在形式、内容、目的、传播动力及与受众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陆军 《视听纵横》2009,(5):63-64
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以受众即时参与为形式的互动元素,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传媒硬件条件的成熟,逐步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来。这种加入了受众即时互动的新闻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广播电视新闻形式——互动式新闻。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信息传播高度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现今的受众有了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接受、利用、放弃的能力,获得了一种新的权力形式和权力意识,不再是媒介被动的顾客,而是对文化工业史具有批判性的主动推动者,因此研究受众心理、贴近受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5.
岳琳 《新闻前哨》2021,(2):25-26
新媒体是在媒体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更多受众参与提供条件的媒体形式。新媒体传播,要注重这种受众参与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新媒体传播中,提高受众的参与体验效果,同时也要强化媒体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新媒体传播要想实现社会广泛关注,就要将受众文化的民主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进行探究,加强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6.
李建军 《新闻窗》2011,(4):79-79
网络传播技术与新闻传播的结合形成了网络新闻传播,这种形式的新闻之所以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正面社会效应。1.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7.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体,日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有着不同于其他媒体传播的优势,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碎片化的信息传递、移动化的即时传播都让手机媒体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逐渐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手机媒体小众化传播的特点 小众化传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三个方面.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内容,受众都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空间大.正是这种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逐渐被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小众化传播恰恰是对大众化传播的一种补充与延伸,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灵活、迅速、全面.  相似文献   

18.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受众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接受群体,其中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还有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者.从另一角度而言,大众传媒的受众其实就是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体.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其心理特征不可避免地因为媒体形式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差异中,受众在接受媒体的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9.
王师师 《今传媒》2023,(8):71-73
随着媒介融合理论的发展,各类节目基于传播学视角,从节目制作、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受众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办法,促进了各类媒体形式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的基本特征,阐释节目制作、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受众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旨在为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如今.随着新闻节目形式的多样化,一批极具个性魅力的主持人脱颖而出.成为了节目的"标志"和"品牌"。个性化传播效应正悄然地引领着新闻节目占领市场、吸引受众。一、个性化传播及其传播元素所谓"个性化传播".既包含言语传播.又包含非言语传播。也就是说.这种传播或沟通的状态.是主持人在面对镜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