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是先秦儒家道德学说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从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的目的以及道德修养的方法这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并简要阐述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论对于当今“以德治国”思想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高职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程、全面、全员可操作的学校德育体系;二是加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三是重视学校文化和中国德育馆建设。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实践育人,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们怎样才能使德育教育贴近学生进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教育情境的选择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挖掘集体活动中的德育价值为出发点,以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为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总结了集体活动这一教育情境对德育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代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以及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如何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德育内容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道德理论传授与道德实践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使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在高校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论素质教育对德育与美育交融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美育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道德与审美以及德育与美育具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美学原理对“美”“合目的性”属性的表述,表明了美具有善的功能,从而阐明了德育与美育交融渗透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不仅仅将“德”视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素质,因而德育必须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追求其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总趋势对德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张华 《现代教育论丛》2007,(6):78-83,86
开展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必要在思想观念上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此,笔者参照生本教育理论,考查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的思想框架,概括成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目标的把握、两个理论的结合、三个观念的运用、四个课堂的构建和五个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美对教育做出良善正当与否的判断,一个重要的标尺就是伦理学的若干原则。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教育的伦理基础。一是作为"人类理想"的教育目的所蕴含的伦理意蕴,即追求优秀和卓越的美德精神、追求崇高和生命意义的人生智慧、追求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二是教育主体的伦理规范主要指在实践的伦理道德问题中确证了教育主体地位的教师的道德原则;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伦理调节、伦理激励、伦理升华等功能;四是伦理道德作为教育内容,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核心。  相似文献   

8.
德育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和积极作用,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的质量。所以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德育教师除了具备和所有教师相同的素质外,还特别要具备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学识素质和创新素质这几个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9.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时代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是贯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各种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致力于高校德育创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与道德及其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提出后 ,道德教育与建设必将倍受关注。本文从道德是文化的灵魂 ,道德是经济领域一只看不见的手 ,道德与法制互补 ,吏德是巩固政权的支点 ,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等视角阐述了道德的价值 ;从中国自古重教化的历史经验与智慧中 ,认识当今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原因,即成功的历史经验为日本当代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性的参考;国际形势和国内教育改革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青少年道德现状是道德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探讨日本道德教育改革,对于我国树立重视道德教育的观念,树立道德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分析道德现状,进行道德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teaching of Islamic morality presents as an important if not urgent task for moral education.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inform a student body about a vit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to challenge and offset a blind spot in Western thinking about Islam in general; to challenge the ease with which radical Islamist views of Islam have captured the minds of Muslim and non-Muslim audiences alike; and, because of the contentious nature of the topic, to provide the kind of robust debate that should accompany moral pedagogy in general. The article focusses on select aspects of historical Islamic morality as exemplars of the contribution to morality made by the religious tradition.  相似文献   

14.
赵宏义 《中国德育》2006,1(1):14-19
规范约束和意义引领是社会道德的本来内涵,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关涉,它们是德育应予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基本问题。道德的本性不只是单纯的行为规范问题,还包括人生的意义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只注重规范约束,更应注重意义引领;现实德育,过分注重或停留在规范约束上,而弱化意义引领,无益于德育的深化发展和人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现实德育的深化发展和有效展开,必须在观念上和实践上对规范约束和意义引领问题进行有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坚持以德治教,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思想,是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本从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的德育品质,即爱生之心,育生之德,导生之行,教生之能四个方面,讨论了教师德育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教师有两大基本职责:一是教书,一是育人,作为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教书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因此.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培育其道德主体性,对于实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哲学一方面可以运用哲学的方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对各种道德教育的计划、设想和实施手段进行理智的验证 ,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或建议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 ,以及对道德、道德教育性质的广泛讨论 ,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道德哲学对这两种问题的讨论都对道德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此时期,美国出现了因严重的社会失范而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社会危机主要是一种道德危机的判断,杜威围绕着寻找新道德的基础和维持、再生产新道德的机构这两个主要课题展开了其民主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实现民主主义,以民主主义改造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道德教育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民主目的;二是重视道德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既有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又有其特殊性,如爱教爱校爱生,勤学勤教勤研,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甘为人梯等。在当前,明确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和特质,对于广大教师坚定职业理想,加强师德修养,树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