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陈鹏 《林区教学》2013,(11):94-96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武术教育也是中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武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智力方面、思想品质方面等。基于此,主要从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道德、人伦的规范,武术教育对意志品质的提升,武术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三个方面探究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葛洪 《教育研究》2015,(2):139-146
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急剧转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迄今依然尚未完结的最为深刻的教育革命和社会革命,而且是以型构现代国家集体生活秩序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政治道德乃至社会政治道德革命。根基于作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根本准则的平等主义精神,则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精神领袖的"君主立宪派",一体化地型构"大同"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尤其是教育政治道德体系,以选择新型社会政治生活模式,建构新型集体生活秩序的终极旨归和政治诉求。尽管"君主立宪派"所倡导的实用性、实利化主智型新式教育,以满足私欲、涵养私德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由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尤其是平等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理想所主导的群体进化思想,乃是晚清"君主立宪派"思想家以公利思想和公德观念为基本内涵,系统型构新式教育政治道德体系的思想逻辑,由此决定了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构成了"君主立宪派"所型构的现代主智型新式教育体系的政治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4.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秩序。“仁”思想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它所包含的人对人的关系、互助的道德意蕴,是可以融通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系列之中,可为我们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稳定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国家和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以著名学者钱穆的著作为中心,考察钱穆对中国历代政学关系的看法。钱穆的主要论点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一个社会自由教育的传统,历代政府对于民间私办教育多半采取优容态度。学术领导政治,更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特色;学人的统治,从汉代以来形成中国政治的独特格局。在政和学的密切联系中,"道统尊于政统"、"师统尊于君统",又是宋明以来儒者的主张。立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钱穆反对近代中国政府干预教育,呼吁应当给予教育独立自主的空间。钱穆的论述,显示出近代中国盛行一时的教育独立主张,不止是欧美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有其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素以崇高道德著称,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和民族的道德环境,井以其勃勃生机与现代融为一体。中国 21世纪的学校德育发展,依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一、时代对德育的高要求 必须承认,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理性精神,无所不在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它在改变并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它创造了发达的物_质也鼓励了人对物欲的迫逐;这同时也在淡化着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根据道德精神和精神成人的现有成果,以及知、情、意、行等道德养成的一般模式,大学生道德精神成人主要包括明辨道德是非、理解道德权责、践行道德勇气、恪守道德秩序四大方面。深刻理解并勇于实践"道德精神成人",既有利于推动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的专业化研究,也可以为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着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市场由此而完整和统一,全球化的经济意味着全球的人联合起来共同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这就需要从全球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所调整的关系愈来愈复杂,这就要求经济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融合.于是在现代社会道德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精神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教育》2012,(19):9
"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要解决好道德问题,说难也并不难。只要90%的人,坚持做好本职,恪守职业精神,一切都会很好。那些英雄式的道德典范的确应该赞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凡地工作,利己也利人的行为同样应该得到鼓励。"思危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起,就应在道德教育中.探寻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异于我国的核心道德人格标准,并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人格标准,确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新的道德人格标准,以此作为教育路向,指导我们的幼儿德育,以培养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既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目的在于维系伦常关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教育观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近代西方职业教育观念的输入,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重德轻艺的传统教育观念,为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而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并不是赚钱,而是产生健康、安全、知识或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怎样理解德育德育是一种阅读。我们说德育是一种阅读,是因为德育应当首先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人的道德精神生活史,在对人的道德精神发展的浏览过程中,认识道德的本原,了解道德人之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道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因为受教育者需要对人的精神道德领域中种种真与伪、善与恶、功与利的道德事实进行审辨,通过过滤和留存,逐步认识人的精神道德的精粹;是因为德育是接受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其跨越上千年的时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的积淀,对现代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用着很大的影响。其中,我国传统道德中对我国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有很强的影响作用。现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偏重法律意识培养,其中的法制观念的教育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本文从传统道德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出发,提出了传统道德作用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教育的策略,以期能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6.
精神教育内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人的生存来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社会工具,它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因此,倡导并实施精神教育,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什么是精神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把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引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发掘和探索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陈思潮 《学语文》2014,(4):39-40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主题理念:一是要以人为本,二是要突出文化性。现结合苏教版新教材谈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新中国道德典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新中国道德典范建设的发起者、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他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从现实中提炼出富于时代特色的道德典范,将道德典范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道德典范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儒学中的道德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通过对儒学中道德涵义的考据,可以发现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社会中外在的制度以及礼仪、风俗规定了道德的含义,人与道德的关系也就是制度中的人的依据,因此,现代儒学语境中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区别,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都在于成人、成士、成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