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女性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女性的社会地位从附属于男性和家庭,转变为在社会各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平等依然存在。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政策层面是平等的,女性在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在性别结构和意识层面依然存在许多不平等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依然需要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话语的历史印记从来都是标明两性之间的不平等,而教育存在迎合并建构这样的性别话语。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教育中的话语性别偏见现象,反映隐藏在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由于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将会对女性的未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示下,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性别教育,做到"因性施教",提高教师性别意识,努力创造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促进两性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有赖于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它不可能脱离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领域的不平等而单独实现。教育中性别偏见和歧视的消除,同样依赖于男女平等实现的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国策精神,内化国策意识,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传播男女平等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制约中形成的.本文将知识女性成长环境置于社会性别概念范畴之中,分析性别概念对知识女性成才所造成的影响.社会性别分析是锐利的批判武器,从理论上解构两性关系不平等的根源.社会性别问题的传统思维必须得到改变,知识女性的自信度和自身价值必须得到提高、欣赏和认同,才能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是一种以服务于妇女解放,追求性别平等为宗旨的思想取向。女性主义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性别化教育,存在着性别屏蔽、性别刻板现象,导致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她们主张重构现行课堂教学,提倡关爱教育;呼吁教师建立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解放和赋权于学生;主张因性施教。这些主张体现着现代课堂教学民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谈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教师从性别视角看待自身社会性别和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的意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教师忽视性别期望、忽视性别刻板和性别差异的存在和影响上,其原因是社会系统缺乏社会性别平等的普遍氛围,学校教育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关注与检视,教师自身缺乏对社会性别意识的批判和反思.克服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的对策,一是教师应从"教师是转化社会的知识分子"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对教师进行性别平等的教育培训,三是让教师掌握性别平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育政策及相应的法规之中.  相似文献   

7.
这里的性别权力是指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或性别支配关系。该研究以达尔、巴卡拉克和巴拉兹、卢卡斯等人的权力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从权力的三个维度——明显偏好和决策、偏好动员和不决策、塑造偏好和控制决策——分析社会性别排斥的权力运作轨迹: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性别权力通过性别偏好决策、创设或强化决策冲突公开化的障碍来实现对女性的控制;不决策中通过缺席、抑制、隐藏和误判四种形式在决策中将性别议题剔除;塑造和主导性别偏好、制造虚假意识与隐藏女性的真正利益,使处于弱势的性别群体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中不平等秩序安排。文章提出要改变社会性别关系中单向度的支配性权力,建设两性友好合作性权力,推进性别群体的和谐包容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研究展示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性别概念及理论是人类社会进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在重新审视性别规范、促进性别平等中形成的现代意识。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社会性别分析为女性研究开拓的新视角 ,即 :为认识性别角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为分析女性地位提出了参考坐标 ,为性别平等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分析原则。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使我们在对女性问题的研究中 ,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是一种以服务于妇女解放,追求性剐平等为宗旨的思想取向。女性主义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性别化教育,存在着性别屏蔽、性别刻板现象,导致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她们主张重构现行课堂教学,提倡关爱教育;呼吁教师建立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解放”和“赋权”于学生;主张因性施教。这些主张体现着现代课堂教学民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引发的女性面临着家庭与公共领域的多重困境,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与现代性别平等的社会价值共同作用于女性的性别意识。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表明,女性年龄、生活地域、教育水平、自我阶层认同是影响女性性别平等意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教程过程不平等、教育结果不平等等方面.通过分析造成这些不平等的原因,提出了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创造相应的社会环境、提高性别理念和意识、改革教育模式与方式、实施课程改革等实现性别公平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特色办学是中国女子院校的共同追求。这些院校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探索最优的女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女性研究,开设女性学课程,推广社会性别意识,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探索女性教育规律。女子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也开始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并出现分化的趋势,尤其是女子院校的办学在学生中的认同、认可度还不高,这给女子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女性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女性在参政、就业、创业、资源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与男性不平等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政策实施的缺位等客观原因,也有农村女性自身心理因素、智能因素、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主观原因。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必须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打击劳动用工中的性别歧视、加强对农村女性的技能培训、健全农村女性信息平台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提升农村女性性别自觉性,构建农村女性自由发展的制度、法律和文化环境,构筑两性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中女性能否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同时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与高校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有直接关系.高校对女性群体必须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使之在工作业绩、精神风貌上都成为女性中的楷模.而高校女性只有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平等参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知识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廉枫 《教书育人》2008,(2):18-20
在欧美,性别教育是从中小学到大学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别观,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性别教育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直到1987年女性学课程首次跨入高等院校课堂。截至2002年,中国大陆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和女性问题专题讲座。笔者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女性学选修课授课情况,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的法律分析方法要求充分考虑女性和男性面对的不同社会现实,分析法律规定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修改法律,以期实现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但自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夫妻关系法中有些规定仍然存在着性别盲点,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其实施的结果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有必要对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性别平等的政策,而且可以看到性别歧视的现状;推进性别平等与扩大性别差距的措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8.
苏翩翩 《考试周刊》2010,(34):26-27
高中历史教材在对男女性别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关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草根女性"和"群体女性",关注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角色,以及重视女性权力的艰难进步等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女性教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英国“白领女性”的兴起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她们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提高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又处于该行业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提高了她们文化素质,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同时女子教育保留了性别教育的模式,重建女子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解决两性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作为传播社会文化、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对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认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教材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受到关注。研究选取二期课改后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针对教材中主要人物和插图中人物的性别数量比例、两性人物的职业分布范围和数量、名人倾向几方面进行统计,发现女性角色始终都处于劣势。从历史文化、刻板印象、性别平等意识方面对其原因予以揭示,通过这些讨论,最终提出推进性别平等教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