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响应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要求,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汽车文化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更好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增加对学生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考核。通过多方面的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践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三全育人"的实施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通过剖析"三全育人"的时代内涵,分析目前"三全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从顶层设计、课程改革、主体队伍建设、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等方面探索,尝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学生量大面广,所以开展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地融入课程教学,努力成为学生们的"引路人",切实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课程配套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的综合素养,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土建类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教改策略,以"德育为引领,育人为根本"为导向,提出修订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价值观内涵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策略;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建立土建类专业全课程"思政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以及战略布局和整体设计渐次展开、深度推进,课程思政的方式与手段逐步多样化。文章通过专家论证,筛选出四个层面的核心育人点,并将其融入民间体育专项教学中,制定项目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等教学策略,从问卷调查、访谈及实践教学中分析,发现学生们对专项课课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教学、育人元素等非常满意,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非常高,采用李克特5级正向计分,排在前5位的育人元素分别是坚持、团队、自信、包容和分享。  相似文献   

6.
戴珺 《教育》2022,(15):38-40
2012年上海市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以来,坚持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课程理念,致力于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实现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专项技能;同时通过挖掘各体育专项特有的育人价值和德育内涵,使其有机地融入专项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手段和方法中,不断增强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为了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这一育人模式出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进而形成全员建构,各要素共同推动;全过程指导,将改革方针一以贯之;全方位渗透,营造全面改革的新局面。通过这些措施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显然,这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新兴教育理念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提出在深化改革思政课程体系的同时,重点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并结合民办高职着重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作出有益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曾萍 《教育与职业》2012,(15):46-48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德育课程重教育性轻职业性、德育过程重片面性轻系统性、师资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建设等问题。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要采用"三全"育人,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全课程育人,教学者与管理者、学校与企业全员育人,学习、生活、实训和实习全过程育人。  相似文献   

10.
名师风采     
<正>余建星,天津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连续三届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多年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好第一课,开设"工程总论"课程,启发学生为什么上大学,如何上好大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注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国家"97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等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生课堂,开设"深海结构理论及试验"等前沿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科研教学相互促进。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育人模式,主持国家教改立项4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6篇。  相似文献   

11.
作者按照"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向立体化育人转型,使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的洗礼。因此,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文章主要从阅读欣赏、应用写作、综合实践三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思政素质的优势,实现中职学校语文课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2.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社会热点和专业应用问题,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揭示数学概念的起源和本质,渗透数学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钉钉直播"的教学方式开展线上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学全过程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和精神,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育是高校为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专门设立的依附于诸多课程教育的一门学科,将立德树人视为教学理念,将课程育人视为教学目标,将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为教学根本.文章主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展开分析,进一步论述正能量传播路径:营造有益于"正能量"传播的外部环境、实时关注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翻转课堂以尊重儿童为主线,围绕教育情怀、道德修养、师德陶冶等思政元素展开课程模式改革,将思政元素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紧紧围绕“蒙台梭利思想内涵与教具操作”这两大领域的教学内容,挖掘其思政元素,确定思政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实现思想认知、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指发挥每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作出的直接回应。分析“境外旅游导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师团队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学生考核评价优化等方面对“境外旅游导览”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课程思政长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职业人"人才素质要求和高职教育特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文章提出构建开放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改革教学形式、考核模式是提高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进而指出全院育人、全程育人机制、多样化教师队伍等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材料成形技术"课程为例,阐述了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中,强调上好首次课的重要性,引经据典增强课程吸引力,针对工作或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用动画、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等方式,不断补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应该以"潜移默化"之法将育人之根本贯穿其中,育人重于教学或者说教学中必须要育人,使同学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养成严谨、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成桂兰 《山东电大学报》2007,(3):72-72,F0003
剖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不同专业,据专业要求,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革与应变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改革入手,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融合、理论实践结合"的育人模式,通过开放共享网络课程教学、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动态更新实践项目库等资源建设,形成培养目标引领,育人模式配套,优质资源支撑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任务和要求为驱动,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注入各个实践环节。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校企协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莫艺飞 《海外英语》2022,(3):219-220
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公共课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明确思政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方式等教学策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大学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与中国各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