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3,(1):29-29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近日说:“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我不知道马云定义的“成功”是什么,仅仅是发大财、赚大钱、当大富豪吗?另外,读多少书算“读书太多”,他能给出一个标准的数值吗?  相似文献   

2.
杨荣 《上海教育》2008,(18):35-35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聪慧;读书,助人成事。教师,人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当书卷相随,握手经典,让知识如潺潺小溪长流,浇灌新蕾。校长,人称教师的“教师”,必须对话文化,涵养学识,修炼人格,守望教师的成长。读书,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它不断修正我的事业轨迹,涤荡我的教育理想。我也希望我的伙伴们在教书育人的长路上有书相伴,在人生旅程中有书香缭绕。  相似文献   

3.
自己虽然不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却也是每日必闻书香的教书匠,因此对培养儿子的读书习惯可谓信心百倍,光耳濡目染不说,就算遗传因子起点作用也绰绰有余了。然而,6岁的儿子却总是不屑一顾地一次次对书说“不”。在我穷追不舍地几次“诱看”之后甚至谈书色变,偶有几回儿子拿着书作短暂浏览后,会如释重负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已经看过书了。”  相似文献   

4.
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读书使我们学会思考,读书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充实……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收获。请你以“我要感谢那本书”为题写一篇作文,并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对书的感谢。  相似文献   

5.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关于书和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使人完善和充实。”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相似文献   

7.
承蒙任鹏杰先生厚爱,邀我写一篇自传性质的有关读书改变人生、读书改变课堂的文字,真不知道如何下笔是好。因为,在读书能改变人生的人生时段内,我没有真正地读到什么书,谈不上因读什么书而真正改变了我的人生;后来有书可读了,有条件读书了,可能是过了可“改变人生”的时段,又没有哪一本书对我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说读书改变课堂,似乎有过,  相似文献   

8.
书是我们的朋友 ,谁拥有多少本好书 ,谁就拥有多少个好朋友。读书能使人聪明 ,读书能提高人的品位 ,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创造亮丽的人生。记得小时候 ,爷爷常把我抱在怀里 ,教我说 ,这是吃饭的“吃”字 ,那是衣服的“衣”字 ,渐渐地 ,使我尝到了读书的滋味。每当路上 ,看到有字迹的纸片 ,爷爷就捡起来 ,轻轻放到小河里 ,让水慢慢漂走 ,他不许用有字的纸擦东西 ,默默中 ,使我知道了书的神圣。当我在书桌旁吃东西时 ,爷爷就叫我离开书桌 ,亲切地告诉我 ,不能边看书边吃东西 ,润物细无声 ,使我知道了读书要有一个好习惯。那时 ,我常听大人们讲…  相似文献   

9.
读书是福 博兴二中 韩新站   1998年 4月,学校创建了语文读写训练室。第一次去训练室读书的时候,我激动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读书是福。   古人说:“至乐莫过于读书。”每当我内心有忧愁需要排解时,我就放声吟几首诗词,或读几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吟一读,心中顿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读书,使自己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方寸之地。   哲人说:“读书悦心。”欧阳修的《东斋记》里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他每次吟诵文章后,就“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读书去疾养生之说,我信其然。读书能…  相似文献   

10.
<正>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这次,我在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又一次体验到了新的人生,使在平静的教学生活中有所懈怠的自己又多了一份前行的勇气。这就是书籍给予我的力量吧。祖庆老师一直是我仰慕的小语大咖,听他的课、看他的书总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坚持回归语文、做一个纯粹的小语人的那份勇气。做一个不为世俗琐事所束缚的小语人才是小语人最初的、最美的模样。正如祖庆老师所说的:“把位置放对才是最幸福的。”是呀,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任其说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读的意思,后来“读”又引申为“阅读和理解”。书大体上具有文本与意义两个方面,陶渊明的“读”和“解”实际是说了知意而后达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读和解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挑战阅读力     
亲爱的咖啡们,读书难吗? “不难,”有人举手说,“随便什么书,拿来就能读。” “难”,又有人说,“我一看书,就打瞌睡。”  相似文献   

13.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生对语文悟性的高低。林语堂曾说:“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悟”就是要帮助学生从书本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味,乃至人生之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悟性.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5.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起初,我对这句话不太理解,并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先说“心”,再说“眼”,最后说“口”呢?  相似文献   

16.
曾经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喜欢看书,但不爱读书。这话听来也许让人费解,但事实上并无半点矛盾之处。我喜欢看书,是说我像普天下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一样,特别爱看那些被作家们的生花妙笔演绎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当然哆,还有那些充满离奇情节和刀光剑影的武侠类小说。屈指一算,几年下来,我看过的此类小说成百上千。但回头想来,所看过的书除了一些书名还依稀记得,某些作家如琼瑶、金庸、古龙仍有印象之外,竞没有任何一段完整的内容能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如过眼云烟,了无痕迹。个中原因,细细推究一下,也许就在于我长期养成的那种纯粹为消遣而看书的习惯吧。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显然是应了他老人家所说的这种情形了。而这也恰恰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不爱读书”的缘由,因为在我看来,读书应当是“学而思、思而学”,有着浓厚的“学习”色彩。  相似文献   

17.
王启明 《成才之路》2010,(22):44-45
常听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硬是不读书,教起来真没劲。“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的内容还是一问三不知。”……。更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是:“非典”猖獗时,一个学生说:“我宁肯得‘非典’,也不想读书。”马上就有几个学生附和,教室里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8.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我认为这些说的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张开来 《新读写》2014,(11):27-28
小作者夹叙夹议地展示了自己从读纸质书到上网读书,最后决定不在网土读书,坚持读纸质书的心路历程,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小作者在现代科技对阅读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有较为深刻的见解,非常难能可贵. 半年前,我家装了网线,从此,我开始了网上人生,也以乎一夜间,我从广个“书虫”变戍了“网虫”。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景常常使我有种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感觉,于是鼠标成了救生圈,我死死抓住不放松,上网搜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2011年2月23日,学校“能仁教师”读书会成立,“能仁大讲坛”邀请许新海博士作开坛的第一次讲座.请他讲讲自己的读书心路。许新海是从实小成长起来的典型的“能仁教师”,他讲得很实在,也很动情。他说:起先,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现在,读书是一种需要。书,改变着他对教育的理解,提升着他对人生的认识……老师们为他身上所散发的睿智和坚韧而动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