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国学堂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语今言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助学台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是指只读书或学习知识不懂自己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迷惑当中;"思而不学"是指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向外界学习知识,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中。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以偏代全,妄加揣测,是贬义词。  相似文献   

2.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法上的一些论述和实践,对我们今天还有有益的作用。就说关于知识和智力的传授、培养与发展,孔子也较全面而又辩证地作了论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诬罔或迷惑。埋头故纸堆,痴呆又昏沉,大海航迷雾,磁针辨南北。读而不思,犹如迷雾航行而无磁  相似文献   

5.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而思”。对学生,他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能积极认识治人之道,对这种“道”能融会贯通。所以,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所谓“温故而知新”(《为政》),正可作为“学而思”的注解。“温故”而不能“知新”,就是“学而不思”;如果不“温故”而欲“知新”,那当然就是“思而不学”了。学与思结合才能学习好,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他以为对于那些不去追问事物原因的思想懒汉,是无法进行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按图索骥     
<正>【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地思考就会茫然而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相似文献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教育家孔子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国外教育的理念有明显的相同之处,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相似文献   

8.
学问,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中庸》里主张的:“博学,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9.
冯海军 《现代语文》2008,(11):114-115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最忠实的文本,大部分篇幅都比较易读。而两千多年来,在人们对它丰富的思想观念内涵体系做过的大量解读中,依天命、天时为人伦的时间观念经常被人忽略;而《论语》得出这一观念的思路则来源于充斥了整个遥远的古代社会,绝地天通的巫祝卜史们所掌握的关于天、地、人的象征知识。理解,梳理《论语》一书中体现的时间观念及其形成的思想源头有助于我们把握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内核。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学思结合才能学有所成,孔子又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寻求知识的动力源泉,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培养有意注意,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教师导入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从百草  相似文献   

12.
历来注家对《论语》中“知之次也”,“一以贯之”等重要章句有不同理解,有的片面地强调孔子的先验论。一笔抹杀《论语》的积极方面。在学术界重提全面评价孔子的今天,就《论语》中孔子认识论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恢复孔子认识论的本来面目,应当是必要的。《论语》多闻、择善、多见、识之等认识环节,不能全盘否定,因而有必要重新提出讨论。《论语》提出大溉有“不知而作”的人,孔子说自己不是这洋的人。不知而作的人,是通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获得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决于“一以贯之”的知识。理性认…  相似文献   

13.
品悟经典     
<正>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的他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论。走进《论语》,你能充分感受孔子的鲜活,可亲可爱。他的言论朴素而简单,却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实事求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就能提出"实事求是",难道不伟大吗?  相似文献   

14.
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就是说,一味地死读书而不独立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反而使人精神困顿。可见,学和思是构成求知活动的两个必要的前提,而且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又应以思为本。今天,人类已进入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之间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全新时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要在二十一世纪站在人类科学的最高端,就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全民的思维素质,造就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善于科学思维的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把对学生的思维培育(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头脑)作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6.
熊燕子 《学语文》2007,(4):20-20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学生应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也要注意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囊括了各科知识的语文教学更应如此。我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深刻认识到思考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他在《论语》里提出了著名的"九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通常人们以"三思而后行"形容一个人的成熟、沉稳,那么,遇事"九思"则更显一个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写本书试试     
初一语文新课本发下来了,我带领学生先学习了《论语》八则。选文精辟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论语》的喜爱之情,也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身世,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接触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鲜的感受呢?我决定让学生走近孔子,拜读孔子,每人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心目中的孔子》。具体要求是:1.用50页方格稿纸写一本书,一个月后交稿。2.要有封面设计。3.书中至少…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孔子的论语看似凌乱无章节,其实每一句话都有独立的深意或历史背景.有的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的则通过对话告诉了我们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考证历史的重要依据.对历史的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文章就《论语》中的两则依据史实进行了详解,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想】《〈论语〉选读》作为浙江省选修I A模块中的必选模块,怎么教?怎么学?如果我们只遵循先梳理文言字词、再读各个章节、最后概括孔子思想的这一思路,不需三个课时,学生就会哑然,原来学习《论语》是这么枯燥无味的事情啊!这显然是违背了选修课程开设初衷的。《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巨著,是硬塞给学生一些思想还是与经典展开对话,从而在无形当中获得一些思想上、文化上乃至塑造人品上的一些启示?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么如何进行对话?如果我们把《论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我们能把这棵大树的枝枝杈杈、花花叶叶都教给学生吗?显然不能!那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