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丁肇中先生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市。1936年出生在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讲述的正是丁肇中中学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出生2个月后,父母就把他带回到中国。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相似文献   

3.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果——第4种夸克命名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的“丁”。当他得知每一位诺贝尔  相似文献   

4.
我要用中文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 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 3 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 4 种最小结构。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 年 10 月 18 日,丁肇…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  相似文献   

6.
在同行眼中,丁肇中这位华裔物理学家的智慧源自古老的东方 1974年,年仅38岁的丁肇中,在美国长岛的布鲁克海文研究所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发现了一种人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新粒子——J粒子,使沉寂多年的物理学界为之轰动.  相似文献   

7.
墙板报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1974年,丁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个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蚊子和大家是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要想战胜它,就…  相似文献   

8.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而出生在美国, 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 果--第四种夸克命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 的"丁"。当得知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要在颁奖典礼上致辞, 他便决定在那极其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自己要用中文发言,让中国 人和能听懂中文的人分享自己的自豪、幸福和快乐。 他把自己的决定郑重地通知给瑞典皇家科学院,通知写得十  相似文献   

9.
1976年,40岁的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赴瑞典领奖之前,却因为坚持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出现了一点意外。丁肇中年轻时就到美国留学,英语水平毋庸置疑。那他为什么一定要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呢?原来,他曾经仔细翻阅过以往诺贝尔奖的有关资料,发现在众多获奖者答词中,竟然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很不平静,所以他决定用中文书写。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首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所以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却说:“我领奖是在瑞…  相似文献   

10.
人物简介:丁肇中,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  相似文献   

12.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13.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母亲随父亲去美国留学期间生下了他。在中国故乡长大的丁肇中20岁时,又单身去美国求学,6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1974年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轰动了国际物理学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日照市。他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正>在2月18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外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WIMP)存在的证据,而WIMP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丁肇中称,将于未来两到三周发  相似文献   

16.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7.
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丁肇中出身于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外祖父王以成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土木建筑专业,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牺牲,母亲王隽英是丁肇中最敬爱的人,1960年病逝于美国,她临终前留下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肇中教授由于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J”粒子而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重视科技应体现在何处?丁肇中:首先政府要在科学技术方面给予足够投入,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科学和科学家.由于经济原因,一个地方的科学技术研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技工作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很难说这个地方科技发展会有什么希望.如何看待由于基础研究离生活较远,所以对基础研究缺乏重视和支持这一问题?丁肇中:照这种观点,我现在进行的粒子研究是没有用途的.其实,有用没有是很难立即判断的.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