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地推铅球是历年来体育高考项目之一,都知道技术动作是追求优异成绩的前提。但在强调技术时,不少教练员仅注重下肢和投掷臂的动作,而忽略了非投掷臂。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与训练实践中发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非投掷臂(以左臂为例),能够很好地形成爆发式的投掷动作.  相似文献   

2.
<正> 原地推铅球常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一、推球时肘关节下降,形成抛球 1.产生原因: 持球臂肘部过低。开始推球时,头部过早转向投掷方向。 2.纠正方法: (1)注意持球时的手臂动作,肘关节约与肩齐平。 (2)开始推球时,两眼仍看右侧后方,当腿、臂充分蹬伸后,头部才转向投掷方向。二、推球时只用“一臂之力”,而用不上  相似文献   

3.
正原地推铅球是瞬间完成动作的项目,检测学生的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学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外,还应该掌握合理的技术。只有正确掌握原地推铅球的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带队训练,发现学生推铅球存在多种多样的错误动作。铅球最后出手的问题可反映出问题所在。如:铅球的最后用力溜球,提前出手,无拨球动作,出手角度过低等等:①头部过早左转。②肘关节下垂顶球不紧。③用力顺序不正确,发力没有从蹬地开始,上体过早直立,完成不了左脚的支撑。④左侧臂不制动,左臂过于向左后方摆动,左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也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近读“百家争鸣”栏目中刊发的包布和老师的文章《对原地推铅球投掷臂肘关节下降谈几点看法》(原文见贵刊2003年第10期),对文中所讲“投掷臂肘关节下降的原因及解决其错误现象的方法与途径”略有不同看法,愿与包老师商榷,并就教于广大同仁。  相似文献   

5.
朱剑明 《中华武术》2008,(12):24-24
原地推铅球是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提高专项力量是提高成绩的有力保证,笔者结合自身训练高考体育生的实践,总结出一些原地推铅球的专项力量练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所有的练习均以右手为投掷臂,左手为非投掷臂)。  相似文献   

6.
赵稳 《中华武术》2021,(1):18-19
学生在铅球投掷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铅球出手时上下肢动作配合不协调,蹬、转、挺、推、拨等技术环节衔接不连贯,髋关节转动不充分且臂部后屈、上体不稳定、身体侧歪、重心低、出手角度低等错误技术动作。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少走弯路,笔者就这几年训练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些训练方法,仅供参考。一、正确掌握推铅球的用力顺序原地推铅球的重点技术就是最后用力技术.  相似文献   

7.
1.100米跑、2.立定跳远、3.原地推铅球、4.五米三向折回跑其中100米跑、立定跳远两项的考测办法要求和去年相同。而去年考测的后抛铅球改为原地推铅球;五米三向折回跑为新项目。考测细则如下: 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 动作规格:考生站立在投掷圈内,采用原地侧向或背向均可,但不得做滑步或旋转动作。推铅球时,应将铅球置予锁骨窝处,用单手由臂上推出,不得将铅球移至臂下或臂后抛掷。球推出后脚不得踏出投掷圈或踏在抵趾板上。身体各部分不得接触投掷圈前半部圈外地面。球出手后必  相似文献   

8.
原地推铅球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众所周知,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投掷原理表明,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是决定推铅球成绩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在日常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出手速度不够、铅球出手角度偏低、最后用力过程“掉肘”等较多的错误动作,而且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影响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9.
<正>原地侧向推铅球是安徽省体育高考统考必考项目之一,也是全国很多省份的必考项目,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力量水平和投掷能力。此项目考试受影响因素多、成绩波动大,省内不少学生在这个项目上吃尽了苦头。笔者结合平日里指导学生训练实践及同行们累积的经验教训,先解析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动作,后浅谈自己在训练中总结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原地推铅球是全国大部分省份体考的必考项目,也是大部分学生的短板项目,原地推铅球的训练必须引起教练员的重视。教练员不仅要熟知技术动作要领,还要了解每年对原地推铅球动作犯规判罚的规则,更要了解造成原地推铅球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并制订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同时加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李强 《体育教学》2015,(2):57-58
本文分析了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结构,在体育考生原地推铅球技术训练中,对传统教学法和"逆向法"教学顺序、练习手段、错误动作做对比分析,认为传统法提高考生铅球专项素质效率不高,采用逆向法更有利于快速掌握原地推铅球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运动速度力量和节奏。  相似文献   

12.
原地推铅球技术是推铅球技术的基础,是推铅球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原地推铅球练习中,明确动作要领是顺利指导学生学习,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原地推铅球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原地推铅球技术的动作要领,有助于学生快速、正确掌握推铅球技术,提高推铅球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原地推铅球是高中体育专业考生身体素质的考试内容,其教学重点是技术动作用力连贯以及最后用力技术。但每个技术环节在教学和训练中又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教学初期应以技术特点为主,突出重点和难点,狠抓薄弱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保证教学和训练质量;后期应以完整技术练习为主,强调技术细节,使学生在高质量的技术动作中受益。本文以右手为例,介绍原地推铅球技术以及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中体育考生原地推铅球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原地推铅球是滑步推铅球的重要部分,是检测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爆发力和协调性的重要手段,是体育高考身体素质考试项目之一。笔者在十几年辅导和训练高三体育考生的实践中发现,由于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复杂,而且学生对推铅球动作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忽视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在训练中,常会发现学生在推铅球过程中存在"掉肘"现象,所谓"掉肘"是指伸臂推铅球过程中,练习者肘关节下掉,肘尖向下,形成前臂与地面垂直,出现鞭打动作。此错误动作不但影响劲力顺达,而且易引起肘关节肌纤维拉伤,这给训练带来很大障碍。对此,经过详细观察分析,寻找"掉肘"错误动作成因及纠正方法,以期为提高训练质量提供参考。一、产生掉肘的原因经过详细观察分析,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认为有五大因素,是产生"掉肘"的主要成因。(一)习惯动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运动经验,但是没有形成动作定型。学生在开始学推铅球时,由于缺乏正确指导和及时纠正,训练不系统,不注意技术细  相似文献   

16.
<正> 初学推铅球的学生常常只用手臂力量推铅球,这种错误动作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对推铅球的发力概念不清。2.身体素质差,掌握不了正确的技术。3.思想过度紧张导致动作失调。笔者就投掷过程中存在的上、下肢和腰、背用力不协调,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纠正,具体方法如下: 一、做最后用力预备姿势的练习练习者左右分腿站立,身体左侧对投掷方向。右手置球于颈部,左臂在体前上方微微弯屈。接着,上体扭转90°,以背对投掷方向。右腿弯屈,使全身重量落在右腿上。二、做原地推铅球练习  相似文献   

17.
正原地推铅球是体育专业考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测试项目之一,其训练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目的性,在训练中及时的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比较关键的一个部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持球到出手整个过程中就高考原地侧向推铅球各个环节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有针对性地探讨原地正确的侧向推铅球技术动作要领(以右手为例)。  相似文献   

18.
正原地推铅球是高考体育专业素质考试项目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侧向或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基础动作。由于背向推铅球技术难度较大,一般在中学教学与训练中以侧向推铅球为主。虽然高中体育教学背负着"低层次重复"技术劝作教学的嫌疑,实践中还是不难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高考学生的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仍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原地侧向推铅球分为握球与持球、准备姿势、最后用力、铅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等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要领"口诀",与其他现有的推铅球"口诀"相比,简约、明了、且压韵。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要领:  相似文献   

19.
原地推铅球是高校体育专业考试必测的项目之一,而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这种姿势不易使考生发挥应有的腿、腰部及全身力量,从而影响其考试成绩。改进原地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就成为笔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训练的实践,借鉴链球、铁饼最后用力的姿势与动作技术,结合原地规则下的推铅球动作,创造背向“旋转一展开”式推铅球技术,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它是提高该项目成绩的有效方法,也是原地推铅球最优化的动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常会发现学生在推铅球过程中存在“掉肘”现象,所谓“掉肘”是指伸臂推铅球过程中,练习者肘关节下掉,肘尖向下,形成前臂与地面垂直,从而变推铅球为投铅球。此错误动作不但影响发力(即练习者反映是有劲使不出来),而且易引起肘关节肌纤维的拉伤。这给铅球教学、训练带来很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