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存诗可信的仅两首。其中《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是他政治态度和思想变化的言志之作 ,历来却被误导为文字游戏而忽视。从研究孔融生平经历的文献价值和诗体发展的文学价值方面解读《离合诗》 ,以期引起对孔融及其诗作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孔融《临终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在评论“今之文人”时,第一位即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为曹操所冤杀;作为儿子的曹丕,却无所顾忌地推崇他,可谓有胆识。诚如后人所说,“丕好贤知文,十倍于操”。 孔融(公元153—208)有《临终诗》传世。明·胡应麟《诗薮》云:“北海(孔融)不长于诗”,其诗“存者皆不工”。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譬如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相似文献   

3.
陈望道的离合研究,是与其析字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析字体现了他重视汉字修辞的理论主张。以析字命名来源于顾炎武,把析字分为三大类来源于王观国。在此基础上,他广集例证后归纳了九个小类,离合则成为其中的一类。陈望道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且他所列例证及其分析体现了离合中“作者离,读者合”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指出了离合的替代功能。但是,陈望道关于离合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把离合看做析字的一个小类,把《郡姓名字诗》这首综合运用离合与减笔的诗作为离合的典型例证,没有体现离合的另一种形式“作者合,读者离”。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谜语起源很早。《左传》里有写隐语的。荀子的《赋篇》就是谜的形式。东方朔的射覆,本身也是诗谜。《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孔融的《离合诗》,也都是谜语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亲自作字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锺”,谜底是隶书“司”字(见《洛阳伽蓝记》)。周密《武林旧  相似文献   

5.
孔融(153——208)字文举,为“建安七子”之一。相传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此)。孔融七世祖孔霸,做过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他的父亲孔佃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虽然十岁时就死了父亲,但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评孔融诗     
孔融<杂诗>二首较有成就,为东汉诗坛增添光彩.<离合诗>和<六言诗>仅以"首创"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临终诗>则逼真地反映出他临难之时的思想情感.总体上看,孔融诗思想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因古乐府《藁砧诗》而得名,其实就是所谓隐语或诗谜,后人多称之为析字,因而把离合体也归入其中。《藁砧诗》云:“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藁砧”先衍义为“”,再谐音作“夫”,“藁砧今何在”,问夫何在也;“山上复有山”是“出”字的化形,言夫出也;“大刀头”先衍义为“环”,再谐音作“还”,“何当大刀头”,问何日当还也;“破镜”是“月半”  相似文献   

8.
古人好用叠字、叠词、叠句,其叠法各异,妙趣横生,颇多佳句。 一句一叠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一句二叠的,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別离”。(古诗十九首) 一句连叠三字的,如“树树树梢啼晓莺”。(刘驾诗) 一句叠三字的,如“槭槭凄凄叶叶间”。(吴融诗) 两句一叠的,如“断竹,续竹,飞上逐肉”。(《弹歌》)  相似文献   

9.
<正> 孔融与曹操同时人,字文举,曾经做过北海相,世人习惯称他孔北海,是建安七子之一。据《后汉书·孔融本传》说魏文帝曹丕曾“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议论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后来《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直到明张溥  相似文献   

10.
重叠也叫叠字,在古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字重叠后,产生了新的意思。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离”原为分离的意思,重叠后作“茂盛的样子”讲。 2.两字重叠后,起到强调、反复的作用。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密”字重叠后起  相似文献   

11.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文亡离言”究竟指代何意义,尚有疑问。本文通过对“文”、“言”在孔子的话句体系中的能指与《诗》教体系中所能进行分析,清楚地揭示出“文亡离言”中的“文”实质在孔子《诗》教体系中指书面语言,“言”实质是口头语言,反映了孔子《诗》教体系对《诗》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三册选入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翻阅手头所有古诗读本,“离离”二字都注释为“繁茂”或“分披繁茂”。《辞海》对“离离”二字所作注释有三:①繁茂貌;②懒散疲沓貌;③忧伤貌。在“忧伤貌”条下附有“王逸注:‘离离,剥裂貌,韩愈诗《秋怀》‘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  相似文献   

13.
浅谈动宾式的离合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下面就上述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者虽然未专门研究离合,但在汉字修辞研究中涉及到离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学者对离合的认识:把汉字的离合与名词的离合区别开来;在析字的研究上,缩小了范围,突出了离合;把离合所概括的修辞现象区分为拆字、并字。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多数学者没有正确认识离合既包含“作者离、读者合”,也包含“作者合,读者离”,因此无论在定义还是在例句的分析上,都存在相互纠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班固《东都赋》:“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亻未)兜离,罔不具集.”“僸(亻未)兜离”,《汉书·班因传》作“(亻今)(亻未)兜离”.形虽有异,而音义相同.此四字作何解,如今众说纷坛.毕万忱等选注《中国历代赋选》云:“泛指四方夷人之乐.……兜离,与‘株离’同,语声之转.一说,兜离为二乐.”此说有一定的代表性.《汉语大字典》“兜”字  相似文献   

17.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18.
古人作诗 ,受字数、句数限制 ,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最精练传神的字句犹如一首诗的眼目 ,即全诗主旨所在。 2 0 0 3年高考 (全国卷 )中王维的《过香积寺》 ,2 0 0 4年高考 (湖北卷 )中王湾《次北固山下》 ,连续两年都出现鉴赏古诗中“诗眼”的内容。学会巧抓“诗眼”、鉴赏“诗眼”是我们鉴赏古诗的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眼”。一、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领悟“诗眼”如 :《归园田居》中写出陶渊明厌倦官场 ,愿意回归农田的思想 ,一个…  相似文献   

19.
古代学者关于离合的只言片语,表达了他们对离合的基本看法:提出了离合起缘于谶言的观点。虽然未明确地提出离合的两种不同形式,但叶梦得等学者的观点使我们有根据认为,他们曲折地表达了离合的两种形式:“作者离,读者合”,“作者合,读者离”;用析字来概括“作者离,作者合”这种离合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东晖同志的《古诗〈上山采蘼芜〉新探》(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八一年一期)对历来说法——这首诗是批判故夫喜新厌旧,提出异议,认为这首诗是“反映汉代出妻制度的诗篇”。而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出呢?主要是不生育,按照当时“七出”,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的规定而被出。《宝鸡师院学报》八○年一期曾登载岳少峰《乐府古诗〈上山采蘼芜〉质疑》一文,也有同样的看法,可见周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