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说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庄子》,原意是不值得一谈的琐碎小事。小说成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此时小说类似于讲故事,不够严肃,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到了南北朝及隋唐,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语言以文言为主,比较晦涩。到了宋元时期,小说开始兴盛,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小说家,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小说创作蔚为大观,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猿猴抢婚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将从猿猴盗妇小说向道教倾向演变的过程、道教色彩的展现及猿猴盗妇小说道教的发展趋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道教情结。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的台湾小说,不仅在反共抗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产生了现代主义、女性叙事、台湾乡土等小说形态,也在某种主流形态内部产生了疏离官方意识形态的小说形态,形成了多种边缘形态。小说自身发展的动态格局与僵化的政治体制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抗衡使台湾小说在政治高压的1950年代仍获得了较多的个人空间,并在1960年代迎来了台湾小说乃至中国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4.
小说与神话有悠久的渊源关系 ,中西方现代小说中更是兴起了古老神话复活的热潮。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 ,也是小说家族之源。中西小说神话意识存在着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说,世情小说都迥异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社会的发展赋予世情小说不少新的内涵,甚至出现一些雅俗共赏的完美之作,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雅俗整合的现代转型。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对世情小说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它们各自在艺术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人豪侠小说塑造侠客形象很注意武技的描写,并以此为中心铺叙行侠故事,自觉地把武术、杂技技艺运用于豪侠小说侠客形象的创造中,同时渗透佛、道等宗教神秘成分。唐人豪侠小说中的“武”,体现着较多的内容和文化精神,有技击、道术、药物、功夫展示等四类。唐人对武艺的张扬和精心描绘,使侠客形象和武技描写不但成为武侠小说的重点,而且使侠客形象的审美价值更富有文化意义和美感,从而大大提高了豪侠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冰心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内容广泛涉及家庭和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军阀混战问题 ,等等。这些小说的一个共同倾向 ,就是通过对社会、家庭、婚姻、恋爱、人生等问题的描写 ,从不同的侧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反映人们对社会、人生、家庭、婚姻等问题的思考 ,反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 ,尤其是突出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的种种苦闷、烦恼与感伤。本文试图对冰心早期“问题小说”中的这种感伤情调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8.
谶纬文化深刻濡染了《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一是小说吸收、运用了谶纬中的感生说,通过宋太祖、宋仁宗的感生故事,引出梁山好汉为天罡地煞感生的情节,以为全书布局。二是小说较多运用谶言作为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段。三是九天玄女授书和天降石碣的情节,遥承、化用了汉代谶纬中神授天书的主题与故事。应客观分析谶纬文化与《水浒传》思想艺术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对表现忠义主题、结构全书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其对小说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避免流于"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近代私小说作家 ,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 ,他的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名篇被视为近代日本小说的典范文本 ,受到极高的评价。他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 ,其中《母亲的死与继母》既描绘了自己生母逝去的详细经过 ,又写到了继母的到来 ,两者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用意深远 ,充分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遭到文学史的忽略与埋没。作为晚清"新小说"运动影响下的一股创作思潮,翻新小说在题材主旨与语言叙述层面,都对古典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种改写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打破传承、求新求变的现代性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现代性追求又总是呈现出一种矛盾暧昧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世情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类型中,以其特有的视角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世态人情、社会人生,艺术地展现了人间万象。世情小说产生后,传统的伦理观念被打破,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都带来极大的影响;明清世情小说对人性的张扬,较之其它类型的小说更有其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清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比较活跃,与之相应,小说的序跋也数量可观。除了具有推动作品出版和传播的实用功能外,这些序跋文字的价值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解读作品文本的批评价值;二,探讨小说发展的理论价值;二,借题发挥,书写个人心志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代史料中多是人物传记性文献,其中对一些人物的武术活动有所记载,但是未做详细描述.近年来出土的汉画像石资料中有很多关于武术的图像资料,是解开汉代武术具体细节的重要文物资料.但是,通过汉画像石对汉代武术的研究还处于提及阶段.运用历史资料收集法及实地考察法对于有关武术的汉画像石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有关武术汉画像石的数量、种类、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信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武术界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7.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