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就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2.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相似文献   

3.
<正>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寓美于教,离不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选材之美、设问之美、合作探究之美、互动之美、语言之美、教学环节之美。  相似文献   

4.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我国已经将“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学美创造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美的创造非常复杂,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教学美的创造者、教学美的创生机制和教学美的创造品是其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教学美并非是由教师单方面创造的,而是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学美的创生机制体现了教学美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结合和统一。教学美的创造品有很多,主要是美的课堂和美的形象,其特点是在动态中形成又在动态中发展、在时空中生成又超越特定时空、自身浑然一体而又让人解读不一。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驻留美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教育科学中 ,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其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重视和加强教学中的美育 ,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体育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 ,它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感染教育学生 ,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则是以独特的运动手段的其它特定的教学形式进行一般的和特殊的美学教育。一般的美学教育是指培养对美的需要、美的感情、美的观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认为“每一种艺作品,都是由一个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意图产生出来的”。这个观点隐含着二元论的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不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美的规律简言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最大程度地把握客体对象,同时最大程度地伸张人的主体自由性。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美的规律的性质必然是统一的,而不是多样的。美的规律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实践的指导法则和要求。艺作品里意识形态性的强弱是依照美的规律的需要而增减的,而不能与审美性形成此起彼伏的对立面。阿尔都塞的观点在中国产生的不好影响应该被澄清。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美的规律”提出的具体语境,对于“美的规律”与异化劳动的思辨逻辑的关系、“内在尺度”与人的“类本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指出马克思是在以抽象的“人”或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的、以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为中介的哲学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框架内提出“美的规律”的,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和运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论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美学上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美的创造是自由精神的生产活动,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基于上述思想,从人的自由性这一点出发,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人的精神,陶;台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应自觉地发挥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音乐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旋律、美的和声,构成美的形象,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美学分支,其本身潜在地蕴含着某种特定的审美属性。音乐这种美的属性不仅以时间的运动方式存在,而且以特定的空间形式存在。音乐的价值也就在于通过空间美与时间美的结合来让人们享受,那么什么是音乐的空间美与时间美以及它们是如何表现自身的美的也就成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教学方法要以儿童的年龄以及符合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特定的心理特点为依据,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员兴趣为主导思想,才能更好的锻炼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起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有效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个美育过程,也是学生对雄材闻师的  相似文献   

16.
王军 《考试周刊》2010,(57):138-139
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以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美术教学以她独特的美的情趣吸引人、激发人、陶冶人、教化人,使人激情难耐,技痒难忍,所以寓德育于其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说是天地无限广阔的。(一)绘画以激情绘画是通过视觉感知,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再行于笔端,用形与色表现客观事物的行为过程;推动这一行为过程的动力是美的追求,美的追求来源于美的  相似文献   

18.
周丽婷 《辅导员》2014,(12):34-36
正福建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坐落于著名的"沙县小吃"发祥地——沙县夏茂镇,是一所公办省级农村标准化学校。学校创办于1941年,原校名为"私立教爱小学"。历经半个世纪多的风雨,几迁校址,数易校名,2003年学校建成寄宿制学校,定名为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7人,教职工总数88人,近年来,学校以"美"为主旋律,建设美的文化,优化美的管理,实施美的教育,打造美的校园,促进美的发展。一、美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19.
把握阅读教学的支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以美的规律和原则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审美观。语文美育是美育精神灌注进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结果。它以讲解语文课中存在着的美为起点。以引导、组织学生对现实中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评价为中介.以口头的、书面的表达训练为学生揭示和创造美的手段,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纯沽学生的审美理想为指南。以实现塑造学生积极地热爱美、追求美的健康心态和培养学生自觉地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师就是美育工作者,阅读教学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美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以美的规律和原则去陶冶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审美观。语文美育是美育精神灌注进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结果。它以讲解语文课中存在着的美为起点,以引导、组织学生对现实中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评价为中介,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