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
清代,人类开发干预与转为干冷及温干的气候相共轭。清末为维护统治,实行的“放垦蒙地”、“移民实边”政策,是破坏鄂尔多斯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诱使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沙化的主要社会趋动因素。然清末放垦并不是造成鄂尔多斯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而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生态脆弱的覆沙地区人类过度利用,或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诱发引起。第三、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是易于发生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7,(1):34-40
民国时期垦荒蒙地是清末以来蒙地放垦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察哈尔地区的无序放垦更为严重,被垦面积远远超过清末时期,遂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化严重,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4.
清末,清朝政府为支撑垂危的王朝,在全国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内蒙古打出“移民实边”的招牌,肆行掠夺和兼并土地,对以归化城为中心的蒙古地区实行全面放垦,造成了“蒙民失地、汉民失租”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走西口”的路线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西口”是清代长城以南的山西、陕西省北部民人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谋生的社会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山西、陕西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高寒少丙,能承载的人口有限。康乾以来,由于人口急增、土地兼并激烈,从而引发严重的人地矛盾;而自然灾害的频发,更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化。清廷出于平定边疆叛乱、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危机等诸多政治需要。实行放垦及移民实边等政策,使走西口成为可能,并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6.
清末放垦后,大量外盟旗蒙古农民和汉人涌入科尔沁右翼后旗,迫使该旗从事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更多的原住旗民招外来蒙、汉农民垦种,不仅改变了该旗蒙古人户数及民族结构。而且加快了该旗由牧转农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走"西口"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以来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大量人口通过走“西口”迁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本文即以历史时期“西口”的变迁及走“西口”的人群构成为研究对象。认为“西口”最初指杀虎口,清中期后转移到归化城,在清末随着汉族人民出口范围的扩大而渐泛指。走“西口”的人群职业构成表现为多样化、性别结构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  相似文献   

8.
民国以来内蒙古荒漠化的政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策”是内蒙古荒漠化的深层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均在内蒙古执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放垦政策和移民政策,加速了内蒙古荒漠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鼓励人们积极治理荒溪化的同时,又有不少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内蒙古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对内蒙古中西部431名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5.34%;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是主要的心理问题。在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着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环境能否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是关系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将影响远程教育的发展。本文选取江西及内蒙古等部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教育本、专科部分专业学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讨论的形式,经过调查、统计,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代远程学习中技术利用率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比较单一,学习环境质量不高,社会为学习者提供的帮助比较欠缺等问题,并就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历史上长期的人为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仅清代便发生自然灾害二百多次。清王朝的灾荒政策在赈济、蠲免、借贷等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特殊条件,又建立了养赡制。尽管清王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成功且有效,但其实质在于巩固其对边疆的统治,而且在荒政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吏治腐败与赈济失效,充分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人身保险业务每年均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和同属于西部民族自治区的内蒙、宁夏、新疆三个自治区的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相比,广西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全面比较分析四个自治区人身保险相关业务经营数据,找出广西人身保险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加快广西人身保险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有三点启示值得我们思索:一是西部开发须深刻认识当地自然环境。二是要端正开发的目的,三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宁祺寺是清代呼和浩特地区黄教15大寺庙之一。内蒙古图书馆观存该寺清代蒙文档案中有放高利贷和出租土地房屋的契约,收取布施和苏木银的帐簿,对了解研究该寺的经济收入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七五”计划曾把内蒙古等民族自治地区划于“西部”之外。1999年下半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以内蒙古为代表掀起了一场界定西部大开发区域的大论争,他们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批驳了把“西部”仅仅理解为纯经济区划的观念,坚持了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省区的经济差异,维护边疆稳定、消除贫困的观点。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国家最终以行政法规形式,把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列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这样不仅在理念上把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通过法规形式把该理念推向全国加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构建适宜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环境的关键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是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工作。这其中 ,观念突破是基本前提 ,构建整合的创新政策体系是目标。在此基础上 ,内蒙古的创新政策应着重指向降低创业门槛 ,构建产业孵化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工业发展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各省区也在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内蒙古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及细类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及细类产业竞争力依然较弱。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产业升级,是提升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