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幼儿园隐性课程的意义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其概念是从课程范畴的角度,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等而提出的。杰克逊(P.Jack-son)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最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他在分析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  相似文献   

2.
王峥 《教书育人》2013,(24):90-91
隐性课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杰克逊(Jackson,P.)1968年在其《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书中提出的。在杰克逊看来,学校教育映射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例如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安静等待"、"容忍谦让"、"与人合作"、"遵守规则"等价值观,而这些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并不是通过正规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的。杰克逊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论断:"任何人只要稍加思考,就会非常清楚,学生在读、写、算或其他学术课程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学生还从  相似文献   

3.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的作用表现在:1.在德育方面,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围的教育环境进行设置(如在校内张贴雷锋等先…  相似文献   

4.
开发隐性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课程的界定及其特征所谓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等,人际情境如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文化情境如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品,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意识到,1968年,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  相似文献   

7.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意识到,1968年,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成长.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知的目的明确、计划规范的显性课程;后者则是学校方面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无形地、间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叫潜在课程(LatentCurriculum),它是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对西方国家课程理论引入和本土化工作的不断深化,一些学校开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在此是础上,把研究拓展到用大课程规来看待和指导学校课程改革方面。作为课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有关隐性课程概急的界定着一些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模糊以识。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游移默…  相似文献   

9.
杨慧莲 《考试周刊》2009,(21):165-167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开发并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入手,系统阐述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进一步就学校教育中应如何开好隐性课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并对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多途径的课程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单威  单桂华 《教书育人》2012,(33):52-53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在正式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作用就已经被许多学者意识到了。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显性知识,并且获得了态度、人格、价值观等其他隐性的成长。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2]";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3]等。我们认为,隐性课程是间接的、非强迫性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方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辨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隐性课程的思想在本世纪初杜威 ( J.Dew ey) 〔1〕和克伯屈 ( W .Kilpatrick) 〔2〕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只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966年杰克逊 ( P.W .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 ( 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尽管其历史不长 ,但研究的势头颇强 ,很快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3〕道德教育理论家认为 ,隐性课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课程理论家则认为 ,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不少哲学家则从哲学的角度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澄清 ;等等。我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介绍和…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  相似文献   

15.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 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的“场”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如何界定这一概念,理论界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学校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经验。也可以说它是存在于学校的一种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隐性课程理论,虽然早已产生,但由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显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外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重视不够,把“课程”研究的着眼点局限在了教学的范畴,因而使隐性课程“非教学性”影响的研究受到了冷落,或者说未能予以自觉的注意。 今天,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又一次崛起,“唯科学主义”受到了挑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探讨“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客观需要。本文想就隐性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瓦兰斯、马丁与戈登三人对隐性课程的定义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瓦兰斯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提及但又实际起作用的一些结果和实践,马丁认为隐性课程是在学校环境内外有意或者无意产生的、未被学习者公开认识到的学习状态,戈登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内物理环境和教职员工给学习者带来的潜在学习结果.他们的定义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对这些定义的辨析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叶蓉 《文教资料》2013,(17):147-148
隐性课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界定了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三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发隐性课程,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是广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公开的、正式的显性课程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一般认为,隐性课程应分为三种:一是物理环境(如学校、社区的建筑、设备等);二是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与学生等);三是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社会公共文化等)。它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应从两个角度认识:首先,隐性课程可能会产生对学生发展的负效果。隐性课程由于其非计划性、内隐性的特点,有可能包含有…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主要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又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等特征。作为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隐性课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