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及其管理日趋智能化.但是,数字技术却并未让每个个体同等受益,因而在数字领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数字鸿沟".这不仅让不平等进入到数字领域,也加剧了社会领域的不平等,增加了社会分裂的风险.于是,人们试图通过给个体赋能去弥合"数字鸿沟",但这一进路将个体仅仅视作抽象的"数据或技术使用者",遭遇了"普遍主义政治"的困境.鉴于此,基于身份认同的差异进路主张让每个个体如其所是地进入到数字领域,在算法设计、数据收集、采样测试等环节都承认诸身份认同的价值.只有当诸身份认同在数字领域得到尊重、其价值得以承认时,赋能的背景框架方能夯实,赋能进路才能落到实处,真正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福利共享.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强调以共创为导向、以共享为准则、以共生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创业企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协同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共创、实现共益共生是其践行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胖东来商贸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始人的亲社会动机对创业企业共创共益共生影响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创始人的亲社会动机将引导创业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创造,协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目标开展价值共创;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加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结,推动创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能基于价值共创来共享价值创造成果,实现多方共益共生。本文拓展了企业层面参与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揭示了创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通过共创、共益、共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机制,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创业企业价值共创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杨晨晨  吴学林 《科技风》2023,(21):148-150
目的:探讨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解决办法。方法:数字化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给老年人也带来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本文分析目前老年人数字鸿沟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找出解决路径。结果:数字鸿沟是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的一种社会问题。如何加快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老年人自身积极主动融入社会;政府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家庭给予老年人的支持,使老年人快速融入数字社会;举社会力量,加强社会层面的融入与保护。结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从国家、社会、家庭各个层面一起帮助老年人填补数字鸿沟,使得老年人安享晚年,过舒适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的成因、测度、影响及弥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测度、影响及弥合方法四个角度,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鸿沟的研究与贡献,并发现数字鸿沟是一个需要全面认识的现象,未来应着重对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及测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骏  薛伟贤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245-250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现,它对社会经济各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是数字鸿沟效应。数字鸿沟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三个方面,研究发现:(1)数字鸿沟的经济效应有加剧南北经济差距、阻碍信息化落后行业提高收益、拉大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2)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有加剧性别鸿沟、扩大教育鸿沟和引发新形式的阶层分化;(3)数字鸿沟的政治效应有造成公民权利不平等以及威胁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对数字鸿沟效应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医疗健康情境下的数字鸿沟问题,分析健康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采用元人种志方法对健康数字鸿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用户内部情境和用户外部情境两个维度构建健康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用户内部情境的心理感知、理解认知和信息适应,用户外部情境的个体特征、物理空间和社会支持影响用户跨越...  相似文献   

7.
"共生"作为组织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范式,为多组织及其多活动间的相互依赖问题提供解释。数字化的兴起重构了组织及其活动的交互依赖关系,引发组织共生范式的重审。研究聚焦腾讯公司企业微信组织面向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运行案例,通过系统梳理企业微信对关键客户企业内部情境、产业情境、以及用户情境的数字化实践,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情境的"连接式共生"的范式。研究认为:数字化情境下组织连接式共生主要基于以消息等为基础的共生单元,并依赖数字化的共生环境实现主体、过程与功能的交互。连接式共生的边界覆盖组织内部到组织生态圈的全时空范围,并基于组织内外协同与用户互通的底层机制实现共生。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数字鸿沟,它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弥合,还是差距越来越大?通过对我国高、中、低三类互联网水平地区应用Logistic曲线趋势模型研究其数字鸿沟散敛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三类地区互联网发展具有不同的时间发展轨迹,高水平地区仍具有明显领先优势,但近年来中、低水平地区的互联网扩散速度要快于高水平地区,地区间数字鸿沟有收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选择具有智能制造典型特征的案例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和陕汽集团,从供给和需求双侧阐释全数字化赋能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机制;剖析数据要素赋能企业产品迭代,实现价值创造的理论逻辑。研究认为:(1)数据要素历经单维赋能、双侧多维赋能和"联动赋能"的发展阶段,"联动赋能"不仅从业务层面,更是从战略层面引发企业数字化创新与颠覆;(2)数字要素以需求侧商务环境变化、社交网络强度和数据资源开放以及供给侧数据生产质量、数据离散程度、数据处理能力和技术融合距离为必要条件,并通过广泛参与、精准匹配和价值共享机制实现"联动赋能";(3)依赖于强数据处理能力和适度技术融合距离所形成的商务环境强感知力,以广泛参与为媒介,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创造了企业、员工和用户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数字创新作为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已成为催生新动能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如何优化企业数字创新机制及提高数字创新水平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以往研究多强调单一前因对数字创新的“净效应”,较少以整体框架探究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影响数字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前因间的联合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数字创新的影响机制,促进数字创新实践,以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20家互联网企业为案例样本,基于TOE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方法,探寻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层面五个前因条件对互联网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单个前因条件不构成引致高水平数字创新的必要条件;(2)存在4条产生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可归为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大数据能力赋能型(H1)、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创新能力支持型(H2a)、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大数据能力与创新能力联合支持型(H2b)、吸收能力与数字化情境双轮驱动型(H3);(3)存在4条产生非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且与高水平数字创新组态存在非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应用数字技术改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价值获取与创造的关键。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家电制造业企业海尔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其数字化转型及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揭示非数字原生企业构建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基于数字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平台以及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案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上述组织基础、技术基础和战略基础之上。第二,管理变革是非数字原生企业建立数字化组织以及形成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基础的重要途径,案例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建立无边界组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平台是企业获取以及整合数字化资源、赋能生态伙伴的重要工具,能促进企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案例企业正是通过技术平台汇聚数字化资源,以及向合作伙伴提供创新资源与支持性流程。第四,生态品牌战略为数字化情境下企业与生态伙伴确定价值共创方向提供指引,是非数字原生企业通过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础。案例企业依据其生态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品牌和生态场景,并改善其与生态伙伴合作关系,进而提...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企业传统的封闭式边界,加强了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沟通以及研发合作。然而,组织的弱边界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企业的主导权和控制力,增加管理费用和业务运营冗余度,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如何维持数字赋能系统过程中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推动创新持续性发展,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创新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制度理论,分析了多层面的组态效应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机制和复杂因果路径。结论表明: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分别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层面为解决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外部性的负效应提供了思路,同时互补性资产是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核心条件,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拓展开放式创新研究视角,为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城乡数字鸿沟的测度指标体系,对重庆市2003-2014年城乡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的城乡数字鸿沟整体上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经济因素、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以及地理、制度因素等是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编者絮语     
《未来与发展》2004,(6):F002-F002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商务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残酷的方式体现出来。目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内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期“发展研究”栏目,我们刊登了彭伟斌、窦晓君同志的文章《用信息化跨越数字鸿沟——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作者分析了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伟贤  董维维 《情报科学》2008,26(10):1464-1470
数字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新的社会分化,这就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即是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教育鸿沟、性别鸿沟、城乡鸿沟是其3个主要方面.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预印本平台从诞生伊始便被学界赋予了对抗学术垄断,实现学术自由的重要使命,其在发展的流变中逐步确立了“去中心化”的科学交流体系。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研究认为,预印本平台弥合了科学交流的时滞鸿沟,打造了符合学术共同体共享愿景的信息空间,但其过度开放可能引发科学交流的信任裂痕,产生新的数字鸿沟。未来,预印本平台需调和即时性与信息质控,资本化与科学公共性,资源整合与期刊利益之间的矛盾,推动科学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大数据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然而,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依旧是制约我国政务大数据整体发展水平提升重要瓶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政务大数据,破解“数字鸿沟”难题亟待学界探究。[研究方法]将TOE框架与中国具体的治理情境相结合,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务大数据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省级政务大数据发展水平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次,共有7种实现省级政务大数据高水平发展的路径;根据主导因素的差异,7种发展路径可归纳为:黄牛型(组织驱动型)、脱兔型(技术驱动型)和雄狮型(技术-组织驱动型)三大发展模式。黄牛型和脱兔型应尽可能向雄狮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平台赋能的创业受到业界关注,但创业者如何借助数字平台突破创业机会资源双重约束尚未得到揭示。本文从平台赋能与价值共创的整合视角,结合机会资源一体化开发理论,选取基于小米数字平台的4家创业企业为主分析单元做嵌入式多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在需求识别阶段,创业者借助数字平台的知识赋能与数据赋能,促进与创业服务商的价值共创,实现机会资源一体化识别,突破机会资源识别约束;在产品开发阶段,借助数字平台技术赋能与供应链赋能,促进与技术开发商与供应商的价值共创,实现机会资源一体化利用,突破机会资源利用约束;在市场推广阶段,借助数字平台品牌赋能与渠道赋能,促进与用户及渠道商的价值共创,实现机会资源一体化拓展,突破机会资源拓展约束。本文揭示了数字平台创业突破机会资源双重约束提升创业绩效的过程“黑箱”,丰富数字情境下的创业理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深度数字化转型让数量庞大、禀赋多样的市场人群成为数字内容平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用户差异性扩大使得新型数字鸿沟问题突出,而用户基数增加使得平台生态系统具备了显著外部性并进一步放大了数字鸿沟的影响范围。基于可供性理论,通过探索数字内容生产中同侪生产模式如何嵌入包容性价值主张,进一步促进同侪生产模式基本构成与治理路径的共同调整。以快手为案例,对商业实践中已经开始发端的数字内容平台生态系统的包容性治理进行系统性剖析,形成“包容性同侪生产”。结果发现:在数字内容平台生态系统中,数字内容的同侪生产需要纳入包容性价值主张,在以市场和社会逻辑为核心的价值主张之间不断进行动态变化,完成价值共创和共享;提升技术包容度和用户包容度是包容性同侪生产的两种治理路径;生态系统中的平台和用户互动是包容性同侪生产能够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关键机制。包容性同侪生产是用户自发行动、平台理性设计与同步调整而形成的在线内容生产模式,更好地适应了数字内容平台生态系统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外部性风险;同时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数字内容平台生态系统中用户之间、用户与平台的关系认知,拓宽了平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和包容性发展的研究进路,推动了同侪生产...  相似文献   

20.
如何优化数字生态环境激发区域创业活跃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管理问题。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案例,检验了数字政府、数字基础、数字经济、数字能力与数字社会5个条件对区域创业活跃度的组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数字基础、数字经济是区域创业活跃度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数字政府、数字基础与数字经济。存在“政府统筹—市场决定型“”政府赋能—市场调节型“”市场调节—社会助力型“”政府统筹—社会助力型”4类产生高创业活跃度的制度组态。存在3类产生非高创业活跃度的制度组态,呈现出以下2个特征:数字生态中各要素均表现不佳;在缺少政府统筹或赋能的情况下,即使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也不能产生高区域创业活跃度。研究揭示了数字生态影响创业活跃度的多元路径,对优化地区数字生态环境,更好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