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艳红 《天津教育》2023,(17):22-24
<正>“结构化”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科能力、培育学科观念。在初中数学单元整体设计中,结构化思维体现在以教材单元为核心、以单元知识体系为脉络、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基于此,本文从结构化视角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出发,浅谈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原则,分析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结构化数学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系统、结构为基本特征的数学教育模式,强调将数学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水的组成”为例,浅谈“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核心素养教学。一、教学背景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教育的启蒙阶段,“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经历了一个从单一性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明确其蕴含的素养发展价值是实现“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元素组成物质的种类众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物质间转化关系的复杂性等因素给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造成困扰。应用物质的“价态-类别”二维图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模型,发展变化观念、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以“氮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二维图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学主题内容“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涉及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自然界的碳循环,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探究等核心知识,承载着发展学生元素观、变化观等学科观念和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功能。二、教学思想与创新点本课例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功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大情境、大主题,吻合“素养为本”教学倡导的“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化学视角研究“碳达峰、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重要主题,是意识的本质和根本特征,是行动前对于“做什么”的构思,且构思的内容清晰。基于问题、现实与发展的要求,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基础需要“重新概念化”。文章通过回顾与慎思,重新认识课程的主体、知识、目标与形态问题:①课程主体意向性,“一体双元”——“人”作为课程主体的主要元素,知识作为课程主体的次要元素;②课程知识意向性,涉及知识的价值、教学实现、组织与评价;③课程目标意向性,从知识立意转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社会要求与数学价值三个课程目标维度;④课程形态意向性,课程形态要基于核心知识课程主线,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课程时态,做好数学与专业融合,以及做好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架构。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不同于知识与技能,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隐性的特征,其形成可以借助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过程逐步达成.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变化”知识为载体,以“元素观”的建构为线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微项目”专题版块。但对“微项目”专题的教学设计与策略尚缺乏一线教学案例的研究。“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的检验”选自《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微项目”,该部分一方面是对配合物知识的整体复习,另一方面在必修阶段学生对铁元素的检验具有一定思维基础。因此,本教学设计进行了难度和综合度的提升,帮助学生运用配合物的知识解决真实复杂情境问题,而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一种以生为本、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渗透,中学教师必须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元素与化合物”一课为例,简述初中教师应当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单元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单元教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延续着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其内涵的认识与发展是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走向统一的过程。基于学术史考察,对单元教学内涵的历史演进说、经验说与结构说等观点进行溯源,探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相应产生的注重知识还原、注重知识应用和注重知识生成三种主要价值取向,同时梳理其间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二者走向辩证统一的过程。立足当下对单元教学概念进行重构,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融合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丰盈单元教学的内涵,以素养主线统领知识、活动和认知线索,走向“综合的素养单元教学”的内涵重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以及知识形成均有“发生学”形态。知识发生是以现实活动为起点,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知识发展的特殊形式。作为教学认识规律的知识发生,指引教学遵循知识本身和认识过程的规律,认识课程内容,追溯知识的根源及其演化过程,揭示知识内在多维内涵,发展个体的能力和品格。依据知识发生规律,教学基本逻辑包括在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的整合中组织教学序列、在教学情境中探寻课程知识产生根源、在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统一中发展学生素养。教学回应知识发生规律,需要克服预成性教学弊端,建构发生性教学知识观;以课程教材知识“裂缝”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知识要素的联结;建立“共生型”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辩证增长;实施跨学科学习,形成知识发生框架。  相似文献   

12.
阐述“读、思、议、演”模型的4个基本教学步骤,并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为例,应用“读、思、议、演”模型开展教学,根据模型内涵和事实性知识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环节、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加深学生理解知识、开阔视野,实现发展核心素养与践行“立德树人”要务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倡导教学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为目标.因此,物理教学应该是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物理的课堂应该是素养发展的课堂.素养发展课堂突出表现为发展性、情境性、思维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学习即研究”观点认为,学习的本质即研究,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可以促进素养的发展.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从5个方面建构素养发展课堂:在教学目标方面,立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在教学资源方面,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在教学过程方面,以结构化的问题为引导;在教学组织方面,构建双主体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结果方面,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此,不断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将促进学生素养发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邓玮 《天津教育》2022,(14):87-89
<正>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学校要真正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关键,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向着“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转变,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而多年以“知识为本”的九年级化学复习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复习课课型意识不够清晰、复习课上学生兴趣不高、  相似文献   

15.
唐歆 《中学科技》2022,(13):32-34
<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导向和目标,其中可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高层次的理解。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全局的角度审视知识,厘清知识的脉络。数学核心素养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沃土。因此,不妨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抓手,探索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本文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力求展示出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研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大突破之一,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义务教育生物学新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导向包括: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从“知识理解”走向“知识运用”;从“能力提升”走向“综合发展”;从“坐而论道”走向“实践育人”;从“封闭情境”走向“开放情境”。  相似文献   

17.
王强 《辽宁教育》2024,(7):52-55
项目式学习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对语文教学起到推进作用。通过开展以寻找李白“酒元素”文化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从初识“酒元素”、再赏“酒元素”、内化“酒元素”三个层次展开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实施离不开知识。知识学习的方式与过程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形成。“用中学”是基于生活情境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习作知识走向习作素养的教学实施路径为:明晰习作素养体系,找准单元教学目标;创设真实写作情境,诱发知识学习内驱;分析把握习作学情,创新精准习作知识;寻求“项目问题”解决,唤醒深度言语学习;催生知识“聚合反应”,走向综合表达实践;基于语境“对标寻差”,进行言语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9.
冯玫 《天津教育》2023,(30):128-130
<正>新课标将学生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对教师提出“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要求,驱使着教师实现由低阶思维活动到高阶思维活动、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教学转变,将课堂教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而结构化教学是一种通过回顾、提炼和反思来推进知识的结构化,教会学生如何整理碎片化知识和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的结构化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思维的联动,教师需要跳出“灌输”“填鸭”的知识教学误区,学生要摆脱“被动”“强制”的知识学习困境,  相似文献   

20.
探究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旨在澄明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认识论原理与教学机制。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结果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诉求于学习者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开展道德性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可见,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内蕴知与行、理智与德性统一的认识论意义。这一本质特征诉求于教学认识论应处理好“学”与“用”的一体化关系。传统教学认识论虽然一贯倡导“学以致用”,但由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钳制,在处理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问题上深陷先后论、工具论、机械论等二元论困境。二元论的症结不仅割裂了“学”与“用”内在的一体性,而且难以确保学习者所获学习结果的实践性。“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关系,旨在重估行动、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作为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论不仅勾勒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实践转向的趋势、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文化内蕴的力行认识论传统等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