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改进和加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面对新的时代境遇,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构成要素内在发生新变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衰减。从日常生活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发轫于日常生活这一现实根基,在实践基础上生成亲和力并且以引领日常生活彰显其价值旨趣,由此在现实、实践和价值三重逻辑内在统一过程中生成并且强化。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有着深层的内在机理。在技术框架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与应用层四个层面的教育技术革新;在结构展开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要素融合及其“虚实共生—人机协同—境身合一”逻辑、过程融合及其“智能连接—智能交互—智能创构”逻辑,以及结果融合及其“智能反馈—智能评价”逻辑;在模式创新层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据思政、计算思政与沉浸思政的新模式,并体现出个性化、实证化与泛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的社会性本质是在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其实践特性内在地规定了它在人的生存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与功能,构成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完成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的生成;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助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向"现实的人"的转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和作用如何体现,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内在逻辑理路遵循以落实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为内在功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现实观照。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优化过程管理、搭建多元平台等途径来实现多主体、多要素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内在逻辑,比较剖析古今中外相关教育性仪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在强调"扬弃创新、转化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进一步找准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效果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由此提出构建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顾永强 《文教资料》2011,(6):160-16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着力点,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逐步实现全面育人、育人全面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事关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和智能交互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反馈运用具有内在的耦合机理,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客观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亦有其内在限度,表现为技术理念偏差下的主体性困境、评价算法算料中的客观性悖论以及评价过程中的外在伦理性风险。应树立新时代评价观以确保评价方向、拓展技术应用场景以提升评价效能、加强规章制度保障以规范评价行为,助力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数字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校治理结构要素内在的逻辑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在高校治理结构中发挥最大化的功能,就应当从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治理结构的有机结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大学生在高校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在高校治理效果评估中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子的考评等方面着力,维护高校治理环境稳定有序、保证高校治理措施有序推进、助力高校治理效能综合提升,切实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教育目标共通性、教育主体合一性、教育内容融合性、教育功能互补性。当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在理念层面、师资层面、课程层面、载体层面存在突出,表现为育人旨归发生错位、育人能力有待提升、本土化课程有待加强、智能化媒介运用有待深入。要定向发力,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强化两支队伍建设,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推进技术赋能,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蔡颖颖 《亚太教育》2019,(9):148-14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学生成人、成才的精神基石,中职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构建科学有效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文基于对红色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当代特征的剖析,仔细梳理了其生成的内在逻辑历程,提出中职学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建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内在的关系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的具体路径包括:一方面,应根据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环境等具体状况,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的教育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另一方面,应从提升知识教育的境界和层次着眼,强化科学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整体素质等的提升结合起来,突出知识教育的思想政治导向,充分发挥知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基础和内在驱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人的需要,提升实效性,进而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具有技术逻辑向度。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逻辑的内在机理和价值取向,能为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其现代化提供理论镜鉴。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将技术思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和全局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逻辑起点是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所有学科理论体系在建立时都要遵循和依据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确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贯穿于整个学科教育,并体现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矛盾,决定着其体系发展的方向和其指导下的实践的成败。正因如此,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问题得到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确认问题也出现了诸多观点。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确认为研究方向,在总结和分析社会主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确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化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核心矛盾,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价值一致性、现实互需性和内容耦合性,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新时代,要持续巩固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组织力、感召力和协调力,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价值基础,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主体协作,激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能,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性的充分关注,导致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是人们在感知、接受、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状态、表现样态和运行状况的总体印象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的重要一面,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合法性和运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命题的出场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正其位"的逻辑前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端其行"的重要遵循,关涉思...  相似文献   

20.
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观照和提升.在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性建设的逻辑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