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继洪范的《随身读》和麦田的《当代小说家》之后,书市又见文学书系生力军企图“收复失地”。曾主导皇冠纯文学取向《三色韮》的杨淑慧改投远流旗下,正积极筹划“风格馆”,已整理了畅销作家小野的小说旧作,推出散文《当我们挤在一起》,最近新书已经上市。女性的“晨间书”路线主力作家周芬伶的小说《妹妹向左转》及散文《热夜》,销得很好。男性的“猫的夜瞳”路线则有重量级作家杨照的评论集《人间凝视——异性与异文化笔记》和《仓皇岛屿——历史与现实分析》,还有艺术工作者黄瀚荻的生活剳记《止舞草》亦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1世间《书缘》知多少 前些年曾将自己的文章结集,以《书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为名付梓。后来在“孔夫子旧书网”同时发现了两本叫《书缘》的书,感到亲切,便一同买了下来,遂撰《(书缘)三种》一文,发表于湖南《书人》杂志,并贴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后来有湖南“小源塘居士”跟帖说,他收藏了以《书缘》为名的图书和期刊共九册,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罗茜 《青年记者》2016,(22):85-86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水木书谭》的序言中说,新闻与文化的关系,是信息文化与整体文化的关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若想妙笔生花,创作出优秀的信息作品(新闻),就需要了解整体文化,真实反映整体文化;对于新闻研究者而言,对信息文化的研究需要在对整体文化的把握之下进行,孤立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新闻研究无异于盲人摸象,难得其全.那么,对整体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哪里来?宋代大诗人陆游教导其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学创作需建立在对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之上,新闻之学也是如此.这正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在《水木书谭》中念兹在兹的两点:无论新闻工作者还是新闻研究者,首先要立足基层,深入广阔的社会实践,聚焦转型期中国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其次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类经典,开阔眼界,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茱萸 《出版广角》2014,(23):43-43
到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与书籍有关之情况的了解,和两部书有关:近世中国人董康的《书舶庸谭》,以及当代日本人池谷伊佐夫的《神保町书虫》。《书舶庸谭》是董康于1926年至1936年四次日本之行的日记集,记载了他往来于东京与京都之间,访求自中国流出的汉籍旧椠孤本的历程,曾被傅增湘誉为“足为馈贫之粮、夜行之烛”,向来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神保町书虫》则有一个吸睛效果非常好的副标题--爱书狂的东京古书街朝圣之旅。书中所写的神保町,在东京市的神田神保町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古旧书店群落,类似于巴黎塞纳河畔、伦敦查令十字街以及以前的北京琉璃厂,但规模似乎更大,确实当得上是一个古旧书的“圣地”。于是,对作为书虫的我来说,神保町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日本之行的必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到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与书籍有关之情况的了解,和两部书有关:近世中国人董康的《书舶庸谭》,以及当代日本人池谷伊佐夫的《神保町书虫》。《书舶庸谭》是董康于1926年至1936年四次日本之行的日记集,记载了他往来于东京与京都之间,访求自中国流出的汉籍旧椠孤本的历程,曾被傅增湘誉为“足为馈贫之粮、夜行之烛”,向来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神保町书虫》则有一个吸睛效果非常好的副标题--爱书狂的东京古书街朝圣之旅。书中所写的神保町,在东京市的神田神保町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古旧书店群落,类似于巴黎塞纳河畔、伦敦查令十字街以及以前的北京琉璃厂,但规模似乎更大,确实当得上是一个古旧书的“圣地”。于是,对作为书虫的我来说,神保町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日本之行的必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宋焕起先生的新作《书装艺谭》是一部关于图书装帧艺术设计理论的经验与心得之谈的书,但又不似一般同类书籍,拘泥于具体技术层面,而是从理论与审美的高度,从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讲出了自己对中国书装艺术的看法.《书装艺谭》一书的观察视野与论述深度,超出了一般讨论书籍装帧设计的文章与专著,论述具有宏观性、前瞻性与整体性.之所以如此,我想这与作者的成长环境与工作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隋书·经籍志》在著录体例上的创新之一是注明书籍的存亡。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 ,加之《隋书·经籍志》修撰时面临特殊的客观条件 ,《隋书·经籍志》通过“有”、“等”、“各”、“并”等体例的运用著录亡书。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台湾已陆续有多种博物馆书出版,成为另类旅游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时报文化出版的《小市民逛博物馆》,图文并茂介绍55个大家不大熟知的中小型博物馆。上旗文化继续出版导游系列《逛逛博物馆》,标榜是“第一本自导式博物  相似文献   

9.
我的珍本书     
前代藏书家很重视“善本书”,有的就简单地以书的刊印时代为标准,非宋版元刊不得入“善本”之列。我也收集了一些书,主要是新文艺方面的,自然不得称为“善本”。但有些是得到自己珍爱的,姑且名之为“珍本书”吧。 我的珍本图书中的第一类,是作者签名本和题字本(包括“题赠本”)。 30年代《良友文学丛书》初刊时,曾发行过一部分作者签名本,我曾有过沈从文《新与旧》的签名本,不幸于抗战时丢失。作者题字本,现在我有钱君匋《战地行脚》、《许钦文小说集》,施蛰存《上元灯》、《丈夫与情人》、《晚明二十家小品》和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等。  相似文献   

10.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11.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12.
从湖南永州沿潇水溯江而上,经它的支流消江进入江永县境。在消江之滨有块神奇的土地——上江圩。这里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文字;这种文字只限于妇女书写和识读,人们称之为“女书”。《江永“女书”之谜》一书的出版,向人们介绍了这一文化现象。早在50年代就有人发现了“女书”,并对它进行了收集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项  相似文献   

13.
《书天堂》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书人的书”,还是一本“关于书地的书”。精致的包装、悦人的享受,钟芳玲的《书天堂》更像是一部爱书人为书行走天涯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郑樵《通志·校雠略》首先总结出“以人类书”“以书类人”两种著录原则,章学诚《校雠通义》将之上推到《汉书·艺文志》。此后,学者多有论述,但不循名实,对郑、章之说误读曲解,造成了长期的基本概念混乱。其实,“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著录形式在《七略》中即已出现,《汉志》承之。“以人类书”以知识类型或学科归类,“以书类人”突出不同的学人、学派,各有千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标题是孟老夫子的话。他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尚书》。由于《尚书》中有的记载夸张失实,孟夫子不肯全信,所以说出这一带有矫枉过正的话。具体所指是《尚书·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时战斗的残酷的,说纣王率兵迎战,“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殷纣败亡。尽管这里所说的“杵”是木质的,但如非血流成河,是不可能漂起木杵的。所以,孟老夫子不肯相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看出孟夫子读书之认真,他不肯单据一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有关媒体报道,台湾出版界近年来出版旅行文学及旅游书已蔚然成风,形形色色的旅游书中,显得良莠不齐。有些颇有“文学”味道,有些流于“旅行资料”收集,与其说是“旅行文学”,不如说是“导游手册”。 新加坡本地图书市场上最近出现的《跌倒在旅行地图上》、《一生一会》、《把纬度线当跳绳——环绕世界五大洲》3本旅游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本刊记者同外国留学生的交谈中,留学生们发出了这些由衷的赞叹。“你们喜欢看中国书吗?”记者问。“当然!中国的古典小说,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在我们国家是脍炙人口的。”日本留学生小森巳智子扑闪着一双漂亮的眼睛,操着  相似文献   

18.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9.
《当代北京阅读史话》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阅读风潮的史话作品,揭示了60多年来北京的沧桑书文化史。这部书别具一格处在于使用了阅读视野来反映文化史,在同类书中有鹤立之姿;然而,对60多年北京阅读历史浓缩式的写作也带来了一些体例上的缺憾,很多阅读例证也有所缺失。瑕不掩瑜,这是部可供研究当代北京文化史甚至我国当代文化史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它的阅读视角,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积累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面对无以数计的鸿篇巨制、珍品佳作,人们怎能不感叹“吾生有涯?”文化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这是一对深刻永恒的矛盾。况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可能一本又一本地去啃读那些即使是遗产中属于精华层级的经典之作。怎样才能让青少年读者不陷于可悲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盲区?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书话》,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贵范式。《中华书话》运用“漫话”的形式,将上自先秦的《诗经》、《尚书》、《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