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9,(2):76-83
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消费型社会,中国已经进入感性消费阶段,逐渐呈现出消费感性化的趋势。本文通过认知神经实验和问卷调查研究情绪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考察了情绪的维度理论框架下情绪效价、情绪唤醒水平与广告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正向影响其广告观看时间,但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与其广告观看时间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唤醒水平与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无关;第三,广告诱发的被试情绪效价正向影响其广告态度和购买意愿。本研究的发现为感性消费时代情绪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抓取以及人工识别的方法分析"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媒体的微博及其评论,探讨媒介框架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事件中的情绪表达跟舆情热度一致,情绪随着舆情走向逐渐消退;媒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情绪的类型与唤醒度;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的一致度决定受众的情绪指向,与公众信息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媒介框架可能导致网络情绪指向媒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探析硕士研究生网络学术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绪作用机制,以深化信息查寻行为中情绪问题的研究。[方法/过程]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网络环境下25位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活动的相关数据,使用三级编码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其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绪特征与行为特征。[结果/结论] 硕士研究生在网络学术信息查寻行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前者包括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后者包括高唤醒度、中唤醒度和低唤醒度;情绪效价与情绪唤醒度将引发不同类型的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4.
洪见骁 《东南传播》2013,(12):42-43
体育微博在体育信息的传播以及受众之间的网络互动上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中普遍存在着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开始慢慢在体育微博中开始出现,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原因,在网络和现实中都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新浪体育微博为例,努力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帮助人们理性地去看待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群是若干个体共同使用某种网络应用而连接在一起,遵循明确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通过持续的网络互动而形成的具有一致目标和行动能力的群体。近两年出现的"互怼群"、"夸夸群"、"原谅群"等网络情绪管理社群,是青年人在表达与纾解情绪过程中建立的新型支持系统,在炫耀性的文字狂欢和游戏化社交实践中,他们能够获得短暂的快乐幻象和浅表性的精神愉悦,但并不能建立真正的支持和认同。对压力和困境的情绪化抗争凸显了青年人无力应对现实困境,情绪管理社群的游戏化互动最终指向意义空洞和价值缺失。  相似文献   

6.
秦云幸 《新闻世界》2011,(11):94-95
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超丈本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出于对某个议题或热点的关心迅速链接起来,形成网络舆论,在讨论过程中很快向某个意见方向倾斜,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在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各个阶段,媒体扮演何种角色?又如何合理引导群体情绪,从而保持社会情绪的稳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交互过程、群体涌现等出发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Multi-Agent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演化中的群体极化模型,给出算法实现,并且利用计算实验方法验证群体规模、意见领袖数量、意见领袖观点等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影响,进而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诠释.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以及监测网络群体成员的群集行为,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在上海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描述他们网络意见表达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特别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从概念上区分"意见气候感知"的不同层次,并探讨其对网络意见表达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在体现"意见气候感知"的不同维度上,与社会上多数人意见以及与多数网友意见的一致程度等,对网络意见表达并无显著影响;而与主流媒体意见的不一致、以及与家长意见的不一致,对大学生的网络意见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合质化访谈对这些发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自从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后,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最重要的渠道和舆论场所,已经对普通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大众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理论概述 群体极化这个概念最早由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研究群体决策问题时提出,而网络群体极化就是指在网络中网民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进行意见交流,从而生成网络心理群体,群体中互动不断加剧,进而出现了观点激化,并且不断强化,最终走向极化的现象.①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情绪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网络情绪的影响和调节因素的研究也纷纷展开。本文将关注网络情绪在公共领域的影响机制及效果,围绕公共政策与网络情绪的互动关系展开。通过对2015年股指震荡事件中的微博情绪进行实证定量分析,探索了公共政策作为调节因素对网络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股市震荡中,网络情绪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指向;后期的公共政策对网络情绪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公共政策对网络情绪的调节作用受背景因素、基础情绪和讨论主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隋岩  李燕 《当代传播》2013,(2):49-51
钓鱼岛事件中,历史情绪积累与现实社会情绪的交融共同掀起中国大规模反日浪潮。现实集合行为中的反日情绪以偏激为主,并在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匿名性和无主管理等特性催化下演变成暴力行为。而网络群体传播则是理性情绪居于上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络群体传播核裂变式地传递理性情绪,曝光暴力行为并制造群体压力,影响了网络意见环境和大众传播议程,在抑制义和团式爱国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的胜利并不能否认群体传播的高风险性,也不能证明微博的万能性,但却为我们认识并管理群体传播、研究新媒介和新传播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网络语言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通过模因复制进行群体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凝合效应,促进深层情绪整合,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转移效应,其表层的娱乐性、游戏性特征能推动情绪转化,疏导社会舆论;三是沉淀效应,累积社会情绪氛围,沉淀社会参与基因,建构网络语言所诞生和维护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络社群这样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群体。豆瓣网作为中国最成功的Web2.0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代表性。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旨在揭示用户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促成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使用经验在努力期望对用户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官方媒体微博下关于"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评论中的情绪,笔者发现关于生育动员政策的情绪以负面情绪倾向为主;构建情绪效价模型之后发现,大部分网民的网络情绪表现出高唤醒度和防御动机倾向性居多的特点,同时一小部分网民情绪呈现出低唤醒度和防御动机,整体呈现生育意愿较低的"低欲望"状态。针对防御动机的原因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对经济压力的焦虑、对生活现状的担忧、在网络空间对政府泄愤是引发现状的主要缘由。生育动员政策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国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整个社会的重大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当尽早完善相关社会政策,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一部分网民的参与程度,并重视正面情绪的引导作用,合理疏导负面情绪对社会动员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社会动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廓清网络舆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影响,论文建构了判别依法行政的程序框架,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近五年网络舆论对依法行政产生了影响的36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影响利大于弊;在网络舆论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共性机制中,政府积极回应及公共情绪相对稳定是关键驱动条件。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使网络舆论能够“越辩越明”,不仅不会形成群体极化,还有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未来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优化政府回应态度、稳定网络舆论中公共情绪、提高政府和权威网络媒体的引导力等措施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时的依法行政水平。  相似文献   

17.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12,(3):8-13
本研究旨在考察微博平台上网络“意见领袖”在议题转化成为公众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测量,实证研究了网络“意见领袖”对议题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对某一议题相互交锋的次数越多、讨论的时间越长,该议题越可能被受众所知;而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议题扩散度没有必然联系。“意见领袖”在网民对议题从知晓层面上升到表达层面的过程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考察微博平台上网络"意见领袖"在议题转化成为公众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测量,实证研究了网络"意见领袖"对议题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对某一议题相互交锋的次数越多、讨论的时间越长,该议题越可能被受众所知;而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议题扩散度没有必然联系。"意见领袖"在网民对议题从知晓层面上升到表达层面的过程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